成语由"动人"与"心弦"复合构成:"动人"本义为感动人心,"心弦"喻指内心情感共鸣机制。整体释义包含两个维度:主观层面指受众产生强烈情感共振,客观层面指事物本身具备激发共鸣的特质[1] [2] 。英文对应翻译为"strike a deep chord"或"touch one's feeling"[2] 。
该成语存在两个文献出处:其一为魏巍在抗美援朝回忆录《依依惜别的深情》(1958年)中使用"动人心弦的赠礼"[1] ,其二被标注为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经核查,徐迟原文实际使用场景为描述桥梁美学价值,与魏巍的战场叙事共同构成现代汉语中该成语的典型用例[2] 。
结构特征:属于动宾式复合结构,"动"为谓语动词,"心弦"作宾语[2]
句法功能:主要充当补语成分,如"比赛精彩得动人心弦";亦可作定语修饰名词,如"动人心弦的乐章"[2]
时态适用:不受时间限制,既可用于历史事件的文学化描述,也可用于当下场景的即时报道[1]
适用场景:限定于引发积极情感共鸣的语境,适用于艺术表演、体育赛事、文学创作等领域[1][3]
禁忌范围:禁止用于负面事件或消极情绪表达,如"债务危机动人心弦"属典型误用[3]
发音规范:强调"弦"字必须读作xián,与"琴弦"同音,常见错误读音xuán需特别注意[2]
与"扣人心弦"(kòu rén xīn xián)存在三方面差异:
语义侧重:前者强调情感共鸣的主动性,后者侧重外界因素对内心的牵引[3]
语法结构:虽同为动宾式,但"扣"字体现更强烈的外部施加性
使用频率:在2025年语言学统计中,"动人心弦"在文学评论领域使用率高出17%[3]
字形演变:繁体写作"動人心絃",其中"絃"为"弦"的异体字[2]
教学应用:被收入《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第5版)第287条[2]
跨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该成语被列为HSK六级重点词汇[2]
数字资源:2025年教育部语用司建立该成语的710条当代文学作品用例数据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