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田家庵区的修志任务较重,不仅要编纂《田家庵区志》,同时还有《田家庵镇志》、《廖家湾村志》的编纂任务,为了各有侧重地开展工作,区地方志办公室作了具体分工,由吕德海、姚传璧、廖光达分别负责区志、镇志、村志的编纂事宜。未几,吕德海病故,区政府决定,区志编纂工作由刘福信负责,徐友传同志负责日常行政管理,确保志书编纂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田家庵区志》上限自1953年建区,下限到1990年,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的发展,区志出版时增加了“1991—1996年大事纪略”。全书前有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编后为附录,正文23编,分为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等部类,依次为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工业、商业、农业、工商管理、财政 税收 审计、政党 政协 群众团体、政权、军事、公安 司法、民政、人事 劳动 工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风俗 宗教 方言、人物。全书设编、章、节、目四个层次,计111章270节。
田家庵区南倚舜耕山,北滨淮河,区辖境面积约87平方公里,人口316 350人。境内有山丘、岗地、湾地三类地形,分为丘陵、河谷平原两大单元。全区有可耕地面积27 000亩左右。辖境建国前分属凤台、怀远两县。清代光绪年间,山东流民田氏夫妇于淮河南岸渡口处搭草庵居住,兼卖茶水营生,遂有田家庵之地名,但少有发展。直到30年代初,田家庵因成为煤炭集散地而人烟渐集,遂成为淮河中游的一处商埠。50年代初,市人民政府在旧有小镇的基础上建置田家庵区。于是,在人不过万,地不足平方公里的小镇上,发电、食品加工、商业、交通各业迅速发展,市政设施得到改造、扩建,城区范围逐步朝外拓展,正式揭开城市发展的序幕。随后,市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以及淮南矿务局等大中型企业陆续进驻,继之,淮南化肥厂动工兴建。1959年国庆前夕建成的国庆路,拉开城市的基本骨架,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区境内形成了田家庵、洞山、泉山三个相对独立的区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田家庵区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建设蒸蒸日上。80年代初,田家庵区迎来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时期,是时,改建、拓宽了贯穿区境的国庆路、舜耕山路、洞山路、黑泥洼路、十涧湖路、罗山路、淮舜路、陈家岗路、大通北路等城市主干道,新建了龙湖路、龙王沟路、泉山路、朝阳路、大桥路等城市主干道,特别是洞山路、陈家岗路、国庆路所构成的“S”形干道,以其路幅宽、线型直、绿化美、功能全等特点,使田家庵与洞山、泉山连成一体,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中心城市。
田家庵区是淮南的商贸中心,开埠以来便是淮河流域的著名商埠之一。得淮河的舟楫之利在先,30年代建成淮南铁路在后,田家庵既是水运码头,又是淮南铁路的起点(田家庵——裕溪口,最早淮南铁路的起迄站),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因而成为皖西山货以及京广杂货的集散地,商贾云集。淮南建市以后,田家庵依然是淮南的商业中心。田家庵历史上是淮南煤炭的集散地,淮河上达皖西、豫东,下出洪泽湖入京杭大运河,可沟通河海联运、江海联运,仍是淮南煤炭的重要输出通道。具有80年历史的田家庵港已发展为岸线总长1000多米,11座停泊船位,400平方米货位,8000平方米堆场的内河大港。皮带运输机、火车专用线等装卸设备配套成龙,是淮河水系机械化装卸程度较高、吞吐能力较大的港口之一。铁路、公路、邮政电信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淮南火车站位于区境,可沟通津浦、陇海、京九铁路,交通便捷。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田家庵的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加强,内外交通更趋发达。在城市主干道两旁高楼林立,商场旅馆鳞次栉比。在旧城区形成了以东城市场为主体的私营商业区,以龙湖路为代表的新区则是大型商厦集中之地。同期,一批工商企业得到兴建和发展,促进了全区经济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形成区境道路纵横交织,两侧花木葱茏,高楼林立,人烟辐辏,车水马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