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语形容词,"合得来"特指人际交往中因性格、志趣相契合而产生的融洽状态,其核心判定标准包含情感认同与行为协调双重维度。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情投意合,容易相处",强调双方在精神层面的共鸣与日常互动中的和谐[3] 。
拼音标注为hé de lái,其中"得"作轻声处理,遵循汉语口语化词汇的连读音变规则。语法结构上属于补充式复合词,"合"为核心动词,"得来"作趋向补语引申出结果意义,整体构成补充结构[3] 。
典型语境包括:"他们两人最合得来,因为都喜欢文学,性格也都开朗活泼","男女相处合得来需要性情、志趣等相契合"。现代用法多聚焦于性情、志趣等相契合,能够相处的场景,反映社会对人际关系质量的评价标准[2] [3] 。
"意合情投"与"情孚意合"两大成语均将"合得来"作为核心释义要素。《水浒传》原文"情孚意合"的用例表明,该语义表达在古典文学中已有雏形,经现代汉语整合后形成固定词汇。
"合不来"作为法定反义词,在《百度汉语》等权威辞书中形成明确对应关系[1] [3] 。二者构成汉语评价人际关系融洽程度的二元对立体系,其中'合不来'特指因性格差异导致的相处障碍[1] [2] 。
宋代朱熹《答陈卫道》已出现"假合得来"的表述,显示该词语在古汉语中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经语义窄化后,现代用法聚焦于人际关系的实证性描述,剥离了古代文献中的形而上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