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震一时"的核心释义为"名声震动当时社会",特指个人或事物在特定历史阶段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1] [2] 。其出处可追溯至北宋编著的《新唐书·刘晏传》原文:"晏始八岁……号神童,名震一时",记录了唐代政治家刘晏幼年显露才华而声名远播的史实[2] 。
清代文学作品延续了该成语的运用。刘鹗在《老残游记》第三回中写道:"此人名震一时,恐将来果报也在不可思议之列",通过人物对话展现其活跃于特定时期的声望。当代语言工具书如海词网(2025年)仍沿用"名声震动当时社会"的标准化解释[2] 。
作为主谓式成语,"名震一时"由"名"(主语)与"震一时"(谓语)构成完整语义单元[2] 。在句子中主要承担两种语法功能:
作谓语时,如"他的画作名震一时,成为艺术界焦点"
作定语时,如"这位名震一时的学者留下了珍贵手稿"[2]
该成语不可拆分为"名震/一时"理解,其中"一时"特指有限时间段,与"名垂青史"等表示持久声望的成语形成对比。
根据珠江路在线(2025年)及爱站网(2025年)的语义分析:
近义词:名噪一时(出自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赫赫有名[2]
反义词:默默无闻(出自《晋书·祖纳传》)、湮没无闻、籍籍无名
近义词间存在细微差异:"名噪一时"侧重传播广度,"名震一时"强调影响力强度;反义词"默默无闻"突出社会认知度的缺失状态。
该成语在文学创作与日常表达中具有以下特征:
多用于已形成社会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评价,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虽名震一时,终不掩其辉'
常见于新闻标题强调阶段成就,如'某科技公司凭借创新产品名震一时'(需注明时效性)
清代小说应用例证:'这人二十多岁年纪,在京城名震一时,叫做小玉天仙'(《老残游记》第三回)
珠江路在线(2025年)与汉字学习平台(2024年)收录了接龙形式:
顺接模式:时不可失 → 食辨劳薪 → 时不我与
逆接模式:一文不名 → 远近驰名 → 金榜题名
接龙规则要求下一成语首字与上一成语尾字同音或谐音,如'时→时苗留犊',该用法常见于语言教学与文字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