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德语文学,中世纪早期和中期尚不存在瑞士文学﹐那时瑞士只是德意志民族罗马帝国的南部边陲﹐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是同整个帝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位于今日瑞士东部的圣加仑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语文学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流传下来的有僧侣们从拉丁文译成古代高地德语的祷词﹐还有一个被称为“德国人”或“厚嘴脣”诺特克的僧侣翻译的博埃齐乌斯﹑亚里士多德﹑马尔蒂亚努斯‧卡佩拉等人的古典文献和《圣经》。在阿尔高的穆里修道院发现的复活节剧本﹐对于德语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12世纪后半叶开始﹐文学创作者的社会成分发生变化﹐不仅在宗教界﹐而且在世俗的骑士阶层出现了文学创作活动﹐史称骑士文学。主要形式有骑士爱情诗和宫廷史诗。在封建领地上服务的骑士﹐一方面借描写宫廷生活娱乐封建贵族﹐另一方面也借此改善自身处境。德语文学中第一个有影响的骑士诗人哈特曼‧封‧奥埃(约1160~1215)﹐即是瑞士德语区人(一说是施瓦本人)。他以法国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的“亚瑟王故事诗”为蓝本﹐写作了《埃雷克》和《伊万因》。除这种描写骑士婚姻与爱情的“高级”宫廷史诗外﹐瑞士还有“低级”故事诗《兰采洛特》(约产生于1195年)﹐作者是乌尔里希‧封‧察齐克霍芬﹐13世纪以来﹐产生了瑞士历史题材的民歌﹐如歌颂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民歌。15世纪出现了反映宗教内容和当前政治事件的戏剧﹐卢塞恩﹑伯尔尼﹑苏黎世等城市流行的狂欢节剧﹐达到了相当繁荣的程度。宗教改革家茨文利(1484~1531)阐述神学内容的传单﹐是16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世纪的瑞士﹐由于地方割据严重﹐未能形成统一的宫廷巴罗克文学。严格的文字检查制度和对印刷﹑出版的控制﹐使大量反映瑞士农民战争的文学遭到扼杀﹐只有少数作家以机智和思想丰富的讽刺作品﹐反映了17世纪瑞士社会的状况﹐其馀作家则从事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应景文学的创作。
18世纪欧洲思想史上的启蒙运动﹐在17世纪末的瑞士德语区已经初露锋芒﹐约翰内斯‧格罗布(16431697)和贝阿特‧路易‧德‧穆拉尔特(1665~1749)的作品﹐表达了对法国专制政治的批判﹐歌颂自然与个性发展。对18世纪瑞士德语文学发生过重要影响的﹐首先是苏黎世的约翰‧雅科布‧博德默(1698~1783)和约翰‧雅科布‧布赖丁格(1701~1776)。他们从1741年起同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戈特舍德进行的关于以哪一种外国文学为榜样的论争﹐影响了整个德国文学界。博德默于1727年组织了“瑞士祖国历史学会”﹐聚集了18世纪瑞士文学界﹑思想界的知名人士﹐如哲学家约翰‧卡斯帕尔‧拉瓦特(1741~1801)﹐启蒙教育家亨利希‧佩斯塔洛奇(1746~1827)﹐诗人﹑画家﹑出版家萨洛蒙‧盖斯纳(1730~1788)等。在启蒙运动时期的瑞士文学中﹐田园诗形式占重要地位﹐反映出瑞士市民阶级在封建专制统治下逃避现实的倾向。与此同时﹐瑞士“第一个平民作家”乌尔里希‧布雷克(1735~1798)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写了社会地位低下的受损害﹑受侮辱的人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