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古代,未见底 ,[2]
康定群咱里组斜长角闪岩和斜长片麻岩其形成时代约为830Ma(百万年)。[3]
康定群冷竹关组[1]
未见底[1]
扬子地层区,康定-攀枝花地层分区。[1]
扬子地台西缘(即传统意义的康滇地轴),[3] 康定以东、泸定以西至石棉一带。[4] 北起康定,南经泸定、冕宁、米易,直至攀技花市仁和,长约500 km,宽数十公里的南北向狭长地带中断续分布。[2]
程文样、张应圭(1983)创名于康定县瓦斯沟至大渡河。[2]
灰色黑云斜长混合片麻岩、角闪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角砾状混合岩,厚度大于8900 m,
与上覆冷竹关(岩)组混合岩化变粒岩整合接触,下部末见底的地层。[2]
长春地质学院(1987)称为康定群大田组,李复汉等(1988)称仁和群仰天窝组。据徐光哲(1983、1985)、李复汉(1988)、贺节明(1982、1988)等对其原岩恢复,是一套基性火山岩及同期基性—超基性侵入体,现统归咱里(岩)组。[2]
与原义一致。[2]
正层型为康定一瓦斯沟剖面,位于康定县城北一瓦斯沟(102°12′53″,29°56’′42″)[2]
咱里岩组岩性以灰色黑云斜长混合片麻岩、角闪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夹角砾状混合岩。[5]
由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角砾状混合片及角闪斜长混合片麻岩组成,上部夹少量碱长混合片麻岩和变粒岩,厚约10000m。其原岩下部一般为基性火山熔岩,上部除有基性熔岩外,常夹有效多的中性火山岩及少量硬砂岩。[1]
其中岩石矿物组合特征:
斜长角闪岩(或角闪片岩)弱片麻状构造,粒状、柱状变晶结构。主要组成矿物为角闪石、斜长石和石英。角闪石含量50%~70%,半自形 他形,弱定向,绿帘石化强烈;斜长石约15%~35%,多已强烈绢云母化和绿帘石化;石英约10%,粒状,分布不均匀;副矿物主要为榍石,少量锆石、磷灰石、磁铁矿等,其中榍石多呈集合体围绕在斜长石颗粒边缘或包裹于斜长石颗粒中。[3]
角闪斜长片麻岩弱片麻状构造,板状、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斜长石含量约60%,绢云母化和绿帘石化强烈,但可见长石的聚片双晶和板状晶形;角闪石约20%~25%,他形,多色性明显,局部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石英含量10%左右,他形粒状,散布于长石和角闪石的矿物间隙中;副矿物为磁铁矿和锆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