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佳山民居,初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锡姓人家所建,故称“蜴家山”。[5]
清乾隆时,锡家搬迁,民居卖与黄篆庵,经黄氏后代逐年整修、扩建,到清末形成规模宏大的庄园式住宅。因这一带风景优美,根据民间“三奇”(奇书、骏马、佳山)中的佳山而得名“夕佳山”。[5]
经清、民国期间几次较大的修葺,至今保存完整。[8][11] 共5张 夕佳山民居牌坊
夕佳山民居坐南向北,南依安远山脉,北临层层浅丘,有“千人拱手、万山来朝”的气势。整个民居建筑在四个台基之上,为四合院式,纵深三进,有11个天井。以正门、前厅、堂屋为中轴线向两翼展开,布设有东花园、西花园、后花园。民居建筑除固若金汤的围墙和四角的碉楼为石砌外,其余民舍均系悬山穿斗木质结构,青瓦盖顶而成[5] 。夕佳山民居,房舍123间,为悬山穿斗式木质结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富丽堂皇,深院高墙,飞檐黛瓦。占地6.8万平方米,民居占地105.8亩,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3][10] 共5张 夕佳山民居
阳楼,又称“宴乐楼”,共有两座,位于文魁门东西两侧。是民居中大凡有红白喜事时用以大宴宾客的地方。昔日,有钱的财主家在举办各种活动时并不是在敞亮空地之上举办的,而是在“上有盖的,下有遮的,人有坐的”地方举行的,这样才显得体面、气派[5] 。
阳楼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坐北朝南。两楼一顶。每栋楼长达28米,进深8米。悬山抬梁与穿斗式小青瓦建筑风格。前墙为乱石墙,左右两山墙为穿斗式七柱夹壁墙,后为槛窗与木槛墙。城面白色,室内屋顶亦白色,显得非常宽敞。当年,夕佳山民居在举办红白喜事时,每栋阳楼一次可摆五十桌宴席[5] 。
中西合盤的阳楼正面每栋都有十三个窗户,其中上七个仿西式风格,下六个为中式风格。上层为拱形窗户的顶上灰塑着一幅幅吉祥图案。有梅兰菊竹、松竹梅、洪福齐天,福禄寿喜、麒頗吐宝。吉庆有余、终身吉祥等,以及众多精美的灰塑纹饰;底楼每个窗户则垒彻福、禄、寿等篆字以作装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