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059年,枢机主教团(红衣主教团)就已开始作为惟一的个体参与选举教宗。早先,神职人员以及罗马人民都拥有参与权,更早的时代,世俗社会可以决定选择谁作为天主教教会的主教。教宗可以对选举规程做出规定;他们可以决定选举人组成,如果愿意也可以替换掉整个枢机团成员。但教宗是不允许直接指定他们的继承人的。 教宗选举
超过1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们在教宗过逝两周内要到梵蒂冈开会。一般在他们商议很多天后,这组选举人中的一位主教将成为新教宗。新教宗是经由封闭选票民主选举产生(即所谓的三分之二多数+1票)。如果在30次投票之后没有主教得到三分之二多数,那么绝对多数当选。
选举新教宗的程序已经持续了两千年了,类似近代的系统是在1274年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后确立的。
最早的主教们似乎是由他们社团的创建者选择出的。后来, 该方法在罗马和其他地方被以本地教区神职人员和世俗社会以及附近教区的主教选举所取代。 真正的选举人是神职人员, 但当时他们并不投票, 而是根据公众舆论和大众拥护程度来选教宗(主教监督整个过程)。参选人会被提交在任命前以获得官方批准; 罗马人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决定。选举过程透明度的缺乏经常导致教宗竞争或伪教宗的产生。
769年举行的拉特兰宫宗教大会上,理论上废止了罗马人民的投票权, 到862年, 在罗马的一次宗教大会又恢复了罗马贵族的选举权。1059年规则又发生了改变, 教宗尼各老二世下诏宣布由枢机选举新教宗,枢机们在神职人员和世俗社会同意后才能行使职权。 最高的枢机主教和枢机们会在召集枢机司铎和枢机助祭选举前进行第一次会议并讨论候选人。 在1139年举行的拉特兰宫宗教大会取消了要求获得低级神职人员和世俗社会赞同的要求。
13世纪主教团降到只有7人,直到1587年, 教宗西斯都五世限制枢机主教团为70人(6名枢机主教, 50名枢机司铎以及14名枢机助祭)。但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来并未执行此限。1970年, 教宗保禄六世下诏规定超过80岁的枢机不能进行投票并且增加枢机团的人数上限至120人。 但即使是这个限制也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超越。 117个教堂共有183名枢机年龄在80岁以下, 他们也因此拥有选举权。
教宗的助手和三名选出的枢机主教必须损毁教宗的'所罗门之戒'和他的铅图章,以确保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它们。
80岁以下的120名枢机主教有资格投票。他们需要至少三分之二和外加一票的票数通过新的教皇选举。
最后,当一名官员用一种特殊的化学燃料燃烧选票,从而使一股白色烟雾从教堂的烟囱冒出的时候,全世界就会知道梵蒂冈产生了一位新的教皇。如果梵蒂冈的官员使用其它的化学燃料制造黑色烟雾,则表明表决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