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为蒙古语“ᠬᠥᠬᠡᠬᠣᠲᠠ”的音译,意为“青色的城”,寓意着亲切、质朴和希望。[25][26] 呼和浩特市修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塔汗主持兴建,原名为“库库和屯”城。城郭建在青山如屏黑水如带、碧野平芜的草原上,所用砖瓦皆青色,远看城市一片青色。蒙古语谓青色为“库库”,城为“和屯”。明万历三年(1575年),明朝赐城名为“归化”。[27][28] 民国时改为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改归绥市名为呼和浩特市。[29]
据考古发现,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发现了7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遗址,该遗址证明了呼和浩特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31] 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该地区出现林胡和楼烦等部族。战国末期,匈奴族迅速发展,进入鄂尔多斯高原,收服林胡和楼烦等部族。赵武灵王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前325至前298年),赵武灵王改革军制,向北开拓疆土,在该地区设置云中郡(托克托县境、大青山以南平原地区)。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将李信率兵攻打赵国,占领云中郡。呼和浩特市和托克托县地区为秦国所占有。[32]
秦王朝建立以后,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仍袭用云中郡(托克托县古城村、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伊克昭盟东南部地区)。[32]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汉朝沿用秦制,亦称该地区为云中郡,后将云中郡南部划归定襄郡。公元前125年(汉武帝元朔四年),匈奴3万余骑兵攻入代郡、定襄郡,杀戮并俘获上千余人。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5年),汉将卫青带领10万余骑兵出定襄郡攻打匈奴,斩杀俘获万余名匈奴人。[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