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2]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柔石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1930年5月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
柔石
1918年秋,柔石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除努力于学业外,他也开始阅读一些有关苏联和社会主义的书籍。他在一封家信中说:“俄国为实行社会主义之一国,其目的在打破万恶之政府,以谋求世界之大同,改革贫民之经济,以求人道之实现。欲人人安乐,国国太平。”
五四运动爆发后,柔石积极响应,在学校加入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从事新文学活动。叶雅琴介绍,这个时期,柔石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新潮》等革命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柔石回到家乡,和一批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当时招收100多名高小毕业生及初中肄业生。“宁海中学是一所建校即建党、创立了宁海第一个党支部的学校。以学校为基地,柔石和进步青年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在宁海掀起了一波学生运动高潮。”
在柔石故居,由柔石创作的《宁海中学校歌》印在墙上,歌词慷慨激昂:“我们琢磨着身心,我们陶冶着精神。冲破黑暗的势力,做个人数的救星。前途希望无限!”[15]
民国17年(1928年)在宁海县任教育局长期间,家乡农民暴动,被涉及,遂离乡来沪。9月,住北四川路景云里23号,与鲁迅为邻。和鲁迅同组朝花社,编《语丝》、《朝花》周刊和旬刊、《艺苑朝华》美术丛刊。[2]
1930年,参与鲁迅等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后又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除编辑《萌芽》、《大众文艺》、《拓荒者》外,还筹办新的左联机关刊物《世界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间,修改出版《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和短篇小说集《希望》。同年5月[2] 在上海闸北区[15] 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9月,遭巡捕搜查,搬出景云里,先后住北四川路永安里,静安寺泰利巷。[2]
1930年的10月23日,柔石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篇诗作《血在沸》:“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全国的工农劳苦群众呀!一齐起来,解放我们自己!”这是他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柔石不幸被捕,后被关押在龙华监狱。2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革命者,柔石身中10弹而英勇牺牲。[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