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桥换流站一角
溢洪道布置于右岸垭口处,其开挖料为大坝填筑的主要料源。溢洪道设计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Q=20900m3/s)设计,可能最大洪水(Q=28500m3/s)校核。经水库调洪后,相应的下泄流量分别为14782m3/s和21750m3/s。泄洪孔口尺寸为宽13m,高20m,共5孔。
溢洪道全长1665m,由引渠、溢流堰、泄槽、挑流鼻坎和护岸工程组成。引渠长1122m,底宽120m,渠底高程745m,底坡i=0。渠道两侧为垂直边坡,每隔22m高设1条12m宽的马道,引渠基本不衬砌。溢流堰顶高程760m,设5孔宽13m高20m的弧形闸门,溢流前缘总长81m。堰后为泄槽,泄槽平面采用不对称收缩体型,横断面为矩形,纵坡i=13%。为避免气蚀破坏,在泄槽段共设5道掺气槽。泄槽轴线与下游河道的交角为50°~60°,且流速高,泄量大,泄洪功率达2800万kW。经水力模型试验研究,选用左槽正向扩散连续大挑角鼻坎和右槽窄缝曲面贴角斜鼻坎的结合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泄流消能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上述设计方案做了简化,取消了泄槽中隔墩;又经水力模型试验,选取了两侧扩散的舌形鼻坎方案,在出口河岸相应地做了保护[2] 。
引水发电系统位于左岸砂泥岩地区。进水口设在左岸8号冲沟内,10号冲沟下游侧布置地面厂房,采用单机单管布置。
引水系统包括引渠、进水口、引水隧洞和压力钢管道。根据进水口的布置,傍山开挖形成引渠。引渠沿中心线长度为284m,梯形复式断面。其底板宽98m,高程710m。进水口采用岸边塔式,进水塔长98m,宽27.5m,高84m。设置2道直栅槽,内设16扇拦污栅,1扇检修门及4扇事故门。对外通过塔顶交通桥与左岸公路相连。引水隧洞4条,中心距24m,内径9.6m,纵坡7.5%~10%,水平投影长380.39~494.09m。结构设计采用一次支护和二次衬砌形式,局部过沟地段二次支护改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压力钢管道4条,中心距23.1m,采用斜井布置,坡度50°,由上弯管、斜井管、下弯管和水平管组成。钢管内径7~8.2m,水平投影长158.78~172.19m,管壁厚22~30mm[3] 。
地面厂房位于左岸10号冲沟下游侧,顺河向布置。厂区后山坡临时边坡高达154m,永久边坡高达109m,并有断层和向背斜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有影响。为此做了大量边坡稳定分析,采取了边坡综合治理措施,并设置了监测系统。
主厂房长154.4m,宽26m,高67m。厂房内安装4台单机容量为3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其安装高程为633.5m。上游侧副厂房布置电气设备,下游侧副厂房布置水轮机设备,端头副厂房为中控室及计算机监控设备。主变压器布置在上游侧副厂房的上游,出线架位于上游副厂房屋顶上,4回220kV出线至换流站[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