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义指忘记睡觉与进食,引申为对事物的专注投入状态[1] 。其文献溯源包含两个维度:
南朝维度:明确源自南朝齐代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该版本得到多部权威词典采信[1]
元代维度: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五折的"少不得废寝忘餐病症"成为文学经典用例,乔吉《两世姻缘》"若将这脉来凭"同样沿用此典故
该成语在语言应用中呈现三大特征:
语法灵活性:既可单独作谓语(如"他为科研废寝忘餐"),又可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废寝忘餐的工作态度"),还能充任状语(例如"废寝忘餐地学习")
褒义倾向性:多数语境中用以褒扬专注精神,但元代文学作品中存在中性化使用案例
时代适应性:现代汉语中常与"工作""学习"等动词搭配,保留古代"病症"等特殊搭配形式
该成语存在多个同义表达形式:
核心近义词:废寝忘食(读音fèi qǐn wàng shí),废食忘寝(读音fèi shí wàng qǐn)
扩展近义词:夜以继日(强调时间持续),孜孜不倦(侧重态度坚持)
结构变体:部分文献记载"昃晷忘餐"可作为独立短语使用,但未被现代汉语收录[1]
在汉语文化体系中,该成语承载着两个维度的价值:
治学传统:与"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成语共同构成勤学典故体系
文学表达:作为元代杂剧常用语,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强化性格刻画的功能。如《西厢记》中张生思念崔莺莺时的"病症"描写,通过成语应用深化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