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上书院的正殿三间,内有公冶长塑像,东西耳房各一间,陈列着书画。院内碑亭内有明、清两代立的石碑,记载着修复公冶长祠的史实。
经过当地人民多年植树造林,治理小流域,如今这里有万亩刺槐林,庵上书院四周遍植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果树,环境非常优美。
公冶长手植的雌雄两株银杏树鹤立鸡群,亲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
附近所产的“金楸”被确定为省优良树种之一,附近所产的樱桃色形味俱佳,为果中珍品。
1989年以来,当地政府把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投资新修了两条盘山路,修了登山石阶、凉亭等。拾级而上,城顶山顶部有捻军驻扎遗址,城墙、饮马池、兵营、粮库等依稀可见。
站在山顶凉亭俯瞰庵上书院,青山环抱,掩映在绿荫之间,风景如画,四季各不相同。公冶长,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孔子学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今诸城市人)。孔子女婿,据说公冶长懂鸟语,有许多神话传说。 庵上书院樱桃
当地有庵上书院“鸟叫蛙不鸣”之说。书院西边清泉里的青蛙,原来也会呱呱的叫个不停,影响公冶长读书。公冶长说:“你在叫什么,真烦人!”从此,这里青蛙就不鸣叫了。再有,据说公冶长懂鸟语,从鸟语“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一黄羊,你吃肉,我吃肠”中受益,后因失信于鸟,被鸟耍弄而入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如上所述,史籍对公冶长的记载甚少。至于他何时曾在书院读书治学,已难考稽。但历代相传如此,必有所据。
推本溯源,应与此处距公冶长故里较近有关。晋代张华曰:“公冶长墓在城阳姑幕城东南五里所,墓极高。”姑幕故城在今安丘市石埠子村,其东南不远,即诸城市马庄乡公冶长村北,迄今犹有公冶长墓,为诸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庵上书院
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墓侧曾有公冶长祠,规模颇大。公冶长村至今仍有公冶氏后裔居住,诸城市博物馆藏有公冶氏族谱,就是从该村征集到的。
古人死后一般归葬故土,此处即为公冶长故里当无疑问,而安丘书院山距此仅十几公里。
当年公冶长面对礼崩乐坏的动乱局面,很有可能就近隐居山林,专心治学而不仕禄。
其后裔也可能有继承祖业者,使庵上书院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至于书院的建筑规模,实物不存,史籍未载,凭今日之猜度,大概不过茅舍几间而已。
孔老夫子的七十二贤中,有个识鸟语的,这个人是个打柴郎,复姓公冶,名叫长。公冶长家里只有母子二人,十分贫寒。
他从小就很聪明,经常跟母亲到山上打柴。
有一天母亲生病,不能上山打柴,可是家中又无米下锅,小小年纪的公冶长心里很难过,他就背着母亲,拿着砍刀和绳子偷偷地上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