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指精微深奥的言辞,"大义"指根本的义理[1] 。二者组合形成通过简洁语言传递深邃思想的表达方式,如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中所述"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2] 。该成语体现中国古代"文约而旨丰"的语言美学追求[3] 。
成语定型源自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对经学传承断裂的批评,《汉书·艺文志》进一步阐释孔子学说的传播特征。历代注疏强调该成语包含两层内涵:精微的语言和深刻的含义[1] [3] 。
作为联合式成语,前后两部分形成语义互补:
"微言"修饰"大义"的实现方式
"大义"规定"微言"的价值指向在句法层面既可独立成句(如"这就是微言大义"),也可充当修饰成分(如"微言大义的表达方式")[1]。
汉唐注经传统中,郑玄注《周礼》通过考订礼器尺寸推演典章制度;宋代欧阳修编《新五代史》严格区分'伐''讨''征'等动词的政治意涵[3] ;现代教育领域用其解读高校校训,如分析"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蕴含的实践哲学[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