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怡贤亲王(爱新觉罗胤祥)病逝,雍正皇帝下旨建成怡贤亲王墓(园寝之制)。墓区在清代被列为禁地,清朝廷在此设东营守护,驻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并置东、西二营房,设护卫、护军校、太监官等文武职官员管理陵墓事务。东营房驻马步兵百余人,西营房为陵寝衙门和八旗兵丁驻地。其内土地由怡亲王府所属八旗人耕种或出租。[4][2]
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贤亲王墓被宋哲元派往涞水的县长王作舟及带来的一营军队,监押80多名盗墓犯公开施工,将墓内所有随葬的珍宝洗劫一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园寝继续遭破坏,地面建筑全部平毁。[2]
怡贤亲王墓,为园寝之制,南、西、北三面丘陵环抱,东西为平原,内有云溪水蜿蜒流过。园寝坐西朝东,周长20千米,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南到南铺(今高家铺),西到西铺(今水东村东北),北到北铺(今三合庄),东到东铺(今寺庄)。园寝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汉白玉质料、红砖绿瓦。园寝四周松柏参天,庄严肃穆,华贵典雅。整体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石牌坊、三孔石平桥、华表、元宝山、偻佝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南北值班房、月台、宰牲亭、南北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隆恩殿、圆宝顶等,这些建筑由10米宽、1.5千米长的神道贯穿起来,形成层次分明、具有节奏感的建筑群。[2][3][4]
怡贤亲王墓
神道碑
神道碑位于神道最前方,龙首龟趺,高5米,宽1.4米。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神道碑”15个大字,一边是汉字,一边是满文。[2] 神道碑
火焰牌坊
火焰牌坊位于神道西边,三门四柱,全为石制,每门的上额枋上正中有一个火焰宝珠,高10米,长25米。[2] 火焰碑坊
五孔拱桥
五孔拱桥位于火焰牌坊后边,长38米,宽7米。[2] 五孔拱桥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五孔桥西边,为七楼四柱牌楼,高10米,长25米,柱础和坊梁有雕刻图案。[2] 石牌坊
擎天柱(华表)
一对擎天柱(华表)位于石牌坊西边,高13米,分列两旁。柱础和柱体均呈八棱形,每面各雕二条龙,上面的龙头朝上,下面的龙尾朝上,龙头又抬起。柱身上有8个侧面,共雕龙16条。石座周围无石栏杆围绕。[2] 擎天柱(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