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冠又称金丝翼善冠,由三部分组成,前屋、后山和两角。前屋指的是帽壳部分,工匠是用“编灯笼空儿”的方法,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由于工匠的技艺纯熟,编的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中间无小结,看上去薄如轻纱,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即两角,俗称“纱帽翅”,后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伟,这也正是金冠制作过程中最难做的一部分,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时不但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以积累多年的工作经验,掌握适当的火候,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制品,因此说金冠之珍贵除质地全为金丝外,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1] 金翼扇冠
1956年-1957年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墓),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以下葬生前所用之物。其中帽子出土了七顶(六顶冠 一顶盔),分别为两顶冕冠、一顶皮弁冠、一顶盔、三顶翼善冠 (万历皇帝躺在棺椁里戴着其中一顶乌纱翼善冠)而金冠放在旁边的圆木盒里。
官方观点 根据《大明会典》形属常服翼善冠,古人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葬生前所用之物,所以这七顶都是万历皇帝生前常用之物,北京十三陵研究员 胡汉生认为是夏日所戴。(详见下方定陵出土皇冠的用处介绍)[2] [3]
各大博物馆收藏的明朝金丝冠
《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撷芳主人研究各大博物馆金丝冠后表示明朝民间这些金丝冠大量流行,其工艺和金丝冠都比较接近都采用了“灯笼空儿”的方法编的,皇帝做一顶金丝的翼善冠更不值得奇怪了(当然不会写到服饰制度里),不知为啥被传为陪葬品的“明器”,完全没搞清楚明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