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籍无名"指人或事物在社会上缺乏知名度,未被广泛知晓。典型用例如"他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演员",通过具体语境突出主体社会影响力微弱的特征。该词语由'籍籍'与'无名'构成复合结构,其中'籍'本义指登记簿册,'无名'表示缺乏声誉。值得注意的是,'籍籍'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形容声名显赫的状态,与'无名'组合存在语义矛盾[1] [2] [3] [4] 。
词源考证显示,"籍籍"在古汉语中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指纵横交错状(《汉书》),其二喻众口喧腾(《汉书·江都易王刘非传》),其三表声名显赫(《全唐诗》李白、韦应物等用例)[2] [3] 。金文明等学者指出,与"无名"组合构成语义悖论,犹如"热闹的冷清",违反汉语构词逻辑[1] [4] 。
《中文自修》期刊分析认为,该短语可能源于对古诗文'虽无籍籍名'(明代曹学佺诗句)的误读,但该用法实为孤例且属自谦表达,与主流古义矛盾。钱基博、郑振铎等现代学者使用"无藉藉名"时仍遵循古义,指未达盛名而非毫无名声。余秋雨《文化苦旅》等当代作品中的用法被批评为望文生义[1] [3] 。
该词语虽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但在港台地区被部分词典解释为'默默无闻'。大陆媒体(如《浙江日报》《北京日报》)及文学作品中常见类似用法,多用于文艺评论、人物传记等场景,但存在语义争议[3] [4] 。2024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发文建议改用"寂寂无名"以避免语义混乱[2] 。
语言学家宁源声指出,2015至2024年间大众媒体使用频次提升,但始终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规范汉语词典收录。中华字典等网络词典收录该词条时,均标注其争议属性[1] [2] [3] [4] 。汉典网站讨论区显示,超六成网友认为该词存在用字错误。
《语文月刊》等期刊多次刊文指出其构成问题:"籍籍"在唐宋诗文中均表盛名,如李颀"声名籍籍"、白居易"籍籍新京兆"等典故[2] [3] 。金文明考证发现,古代文献中未见"籍籍无名"用例,直至20世纪末才在通俗文学中出现[1] [3] 。
内蒙古日报社评论强调,该词违背《汉语大词典》对'籍籍'的权威释义,建议改用正确表述应为'寂寂无闻'或'默默无闻'。对比规范成语"默默无闻","籍籍无名"缺乏历史渊源与语义合理性。2024年相关学术会议数据显示,87%的语言学研究者反对该词进入现代汉语规范体系[2] [4] 。
学术界主流意见主张三种替代方案:使用传统成语'默默无闻';改用语音相近的'寂寂无名';采用'鲜为人知'等规范表述[3] [4] 。教育部《201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将错误使用"籍籍无名"列为典型案例。部分出版社已将其列入编校质量审查负面清单[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