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义出自钱泳对戏曲创作能力的评价,原文以「聪明过人」形容创作者在度曲(作曲)领域的超常天赋。清代《履园丛话·艺能·度曲》亦有类似用法,将「聪明过人」与「博学强记」并列为古代文人的典型特征。现代汉语中其应用范畴扩展至教育、学术等领域,成为描述智力优势的通用表达。
该成语具有四字结构的稳定性与语义的不可拆分性。作为联合式成语,「聪明」与「过人」的并列关系形成词义叠加效应,相较于单用「聪明」或「才智超群」等表述更具强调作用。在语用层面,常通过「不过」「罢了」等转折词构成自谦句式,如「什么聪明过人,我不过是驽马十驾罢了」[1] 。
在教师评价体系中,「聪明过人」被纳入描写教学成效的四字成语集合。常与「文思敏捷」「青出于蓝」等词语共同构成对学生学业成就或教师育人成果的褒扬语境。例如在教师节祝福场景中,该成语用于表达对学生智力发展或教师培养能力的肯定。
与「智慧过人」侧重思维深度不同,「聪明过人」更强调先天智力优势;「颖悟绝伦」则特指领悟能力超越同辈的独特性。反义词「愚不可及」虽在古籍中具褒贬双重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贬义语境[1] [2] 。
《履园丛话》通过度曲实例展现该成语的原生语境,清代戏曲理论家以此描述创作者突破常规技法束缚的能力。当代语言教材如百度汉语平台,将「聪明过人」作为四字成语的规范化案例,收录其标准读音、释义及典型用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