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结构愈是复杂,进化愈是高等,则其分性的特征愈是显明。故高等动物——有脊椎的动物——多属于前者;而身体结构简陋,进化程度低下,或退化的动物多属后者。这是一种通则。因为这种关系,我们必先在高等动物上,着手观察两性的问题,以次及于下等动物。追究到极点,就在高等动物上,也未始不可以找到一点两性同体的根源,人类亦不能被列于例外。
两性同体也不是一种很简单的性质,可以三言两语表示明白的。它有各种形式和各种等级:有属于形态方面,有属于生理方面。有的两性同体动物的精巢与卵巢各自独立,分地生长;有的两性同体的动物,没有精巢和卵巢的分别;他们的精虫和卵生长于共同的生殖腺之内。这既不应称为精巢(虽然产生精虫),也不应称为卵巢(虽然产生卵球),而名之为雌雄生殖腺或两性腺,则最觉妥当没有了。有的雌雄同体的动物,自体的精巢所产的精虫和卵巢所生之卵球能够互相结合,实行自体受精。有的两性同体的动物,自体的精虫和卵球不能互相结合,或得不到结合的机会。异体交配便成为它们传种必要的条件。从前有人诙称两性同体动物,曰不求人;但究其实际,这一名称只能赋予前一类,不能赐给后一类[1] 。
在雌雄同体现象中,雄的机能或性状(雄性Male)和雌的机能或性状(雌性Female)如果同时存在,称为常期雌雄同体现象(例如蚯蚓、豉虫);雄的性状和雌的性状如果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称为邻接雌雄同体现象(如牡蛎、黑鲷)。雌雄同体现象在各低等动物中为数很多;一般认为与雌雄异体现象相比是属于原始的性别类型。但相反的例子也有如软体动物中的豉虫,这些动物从雌雄异体再变化为雌雄同体;因此称为次生雌雄同体现象(Secondaryhermaphroditism)。其中还可再区别为雌体雌雄同体化(cynomonoecie)(如线虫中的Angoiostom-um nigrovenosum)和雄体雌雄同体化(andromo-noecie)(如线虫中的Bradynema rigidum)。雌雄同体动物的卵和精子,其染色体数通常是相同的,没有异型的性染色体,但是也有的动物如茗荷(Lepas anatifera)(2n=2b)的卵和精子,其染色体数虽相同,但卵的染色体比精子的染色体大3~4倍,前面列举的Angiostomum nigroveno-sum其精巢组织形成时,有一个染色体失去活性,不久便消失。又如Icerya purchasi在精巢组织形成时染色体数减半。即使是机能上的雌雄同体动物,通常也是进行异体受精的。如玻璃海鞘(Ciona intesti-nalis)其自身的精子很难通过卵外被覆的细胞层,但如果能够通过被覆层,自体精子也能受精。Incillar-ia confusa(一种蛞蝓)通常都与另一个个体交配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