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指社会声誉,"显赫"意为显著盛大,组合后形成强调声望达到极致的固定短语。成语结构符合汉语联合式构词法特征,两个语素在语义上形成递进关系,既包含声望存在的基本义,又突出其达到显著程度的附加义。在语法功能上可充当谓语(如"他已声名显赫")、定语(如"声名显赫的学者")等成分[4] 。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通过"引锥刺股"苦读《阴符经》,学成后成功游说六国缔结合纵联盟,实现"佩戴六国相印"的政治成就,史书记载其"声名显赫"状态持续至晚年[1] 。汉魏时期的颍川陈氏家族历经十七代显贵,始祖陈寔因"梁上君子"典故确立道德典范,其孙陈群创制九品中正制,曾孙陈泰官至征西将军,直至南朝陈霸先建立陈朝,形成"子孙遍天下"的望族体系[2] [3] 。
与"大名鼎鼎"相比,二者核心差异体现在适用对象:"大名鼎鼎"多用于具体人物(如"大名鼎鼎的侦探"),而"声名显赫"可修饰抽象事物(如"声名显赫的学术理论")[4] 。相较于"举世闻名",本成语更强调声望的显耀程度而非传播广度,例如在"该科研成果举世闻名"中不宜替换为"声名显赫"。
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该成语既用于描述个人成就(如全国合作医疗制度创始人覃祥官历任省级卫生官员,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会议的事迹[5] ),也适用于文化传播领域(如《论语》在全球拥有45种语言译本,学界称其"声名显赫")。新闻翻译领域典型案例显示,在处理"Eisenhower Confidante"这类历史人物报道时,采用"声名显赫"能准确传达人物社会地位[6] 。
成语承载的声望价值体系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社会评价标准,明代《菜根谭》"德者事业之基"的论述,与"声名显赫"强调德行积累获得声望的语义逻辑相契合[2]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创作中,该成语常与"功成名就"构成递进关系,体现"建功立业—获得声望"的因果关系[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