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四年(1406年),紫禁城开始建设。[16]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和殿建成,初名奉天殿。[4]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太和殿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明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明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建完工。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明天启七年(1627年),复建工程完工。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7]
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殿。[4] 同时开始修复太和殿。[23]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和殿重建,两年后完工[18]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4]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太和门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