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强在殖民地、租借地设立的统治机构,相当于殖民地的“政府”。
2、一些英联邦国家也设有总督府,总督由英国女王任命,在法律上总督仍然是这些国家的最高元首,但只是象征性的。
1898年,清政府将胶州湾(青岛)租借给德国,约定租期99年。德国便在青岛设立总督府。
坐落在山东省观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居高临下,天然造就了权力机构的肃穆和威严气势。此楼建成于1906年,初为德国总督、海军大帅托尔帕尔的办公之地,故有“总督府”(俗称“提督府”)之称。大楼外表均采用青岛优质花岗岩石料砌成,屋顶覆盖红色筒瓦。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美观坚固,仍属青岛市著名建筑之一。为修建此楼,德国宫厅特意在青岛周围开辟几处采石场,并在大鲍岛北部修建许多窑场,烧制砖瓦以供盖楼之用。现青岛中山路北端的“大窑沟”之名就由此而来。大楼周围环境的规划设计也十分得体,楼体坐北朝南,楼门前自左向右辐射出6条马路。正南方恰好正对青岛路,并以青岛路为轴线,周围道路呈对称之势。 共5张 总督府
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
《总府题名碑》由明弘治年间状元伦文叙书写标题,兵部尚书湛若水作跋的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碑的正面,刻着明代六十一位驻梧的总督、总镇和总兵的名字,名下都注有籍贯、出身、勋衔及出任时间。湛若水的《总府题名后跋》,记载着设碑的经过。据载当年湛若水出使安南(即今越南),途经梧州,了解到梧州三府官司吏之间不团结,矛盾重重,于是他会见了驻梧州的总督、总镇、总兵,要求三府要团结互重,同心同德,并立碑把历任的府员名字都刻在碑上,让人民辨别好坏,使好的令人敬仰,坏的自知能改。用意是强调驻梧三府官员要同心协力,为振兴梧州作贡献。此碑也说明了梧州在明代就已经是两广总督的所在地。总府,就是明代封建王朝在各省区设立的军政机构——、总镇府和总兵府这“三府”集中议事的地方,梧州总府的遗址分布在建设路和东正路一带。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