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史》,是全球200名技术家从1954年到1984年30年磨一剑撰著成功的。4年前,《技术史》中文版作为重点项目列入我国“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独家引进版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愿获得了这套中文版7卷本《技术史》。有专家说,这是一部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是他们学习和启发兴趣的不尽的源……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技术史》,被英美媒体冠以“权威”、“宏伟”、“全面”、“专业”、“超群”这样的字眼,应该说非常中肯,决不是溢美之词。中文版的《技术史》,做得非常认真,当然也无愧于这样的评价。我读《技术史》,更感兴趣的是它在“技术”、“专业”以外所下的功夫。因为它是“史”,是“技术‘史’。“史”是要让人“知兴替”的。阅读《技术史》第六、第七卷以后,颇有些兴奋。
《技术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跳出了就技术论技术的框框。为此,主编特雷弗·I·威廉斯采取了两大措施。第一,是注重技术与经济、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威廉斯说:“我一直认为有必要强调经济、社会、治诸因素。我要求所有的撰稿人都记住这一点。”威廉斯指出,前5卷主要是告诉读者,什么东西被制造了,以及是何制造的。但是由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对于技术发展显而易见的影响,使得人们对这些方面的兴趣日益增长,一点不容忽视。
可以说,在主编的主持下,《技术史》的定位非常明确,它向上游与科学衔接,向下游与社会关联。这里举一个例子。在第五十八章《技术与生活质量》,作者写道:“食品预制在很大程度上从家庭或当地面包房转移到了工厂,这种工供应范围很大——有时供应到世界各地。食品加工技术不仅是保鲜问题,还包括维护公众健康的一系列重要准则。”“食物的安全性、质量的可靠性、实用加工的方便性都很重要。”作者在30年前说的这些话,对食品工业的生产和管理都有指导意义。作者还指出,“食品搀假是极其有害的——通常是愚昧无知的结果,也于肆无忌惮的贪婪。”“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这些深刻的判断,就如同在评论2004年我国的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1号”事件。食物的安全性、质量的可靠性日益引起公众与管理者的重视,从《技术史》里人们能够得到多启发。
第二,是重视“事件的意义”。威廉斯认为,技术史影响着世界上的许多事件,同时又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事件的意义,即引起这些事件的原因及其结果,难道不是与这些事件一样重要、一样引起人们的关注吗?”为了突出“事件的意义”,在第六、第七两卷的开始,安排了简要的历史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