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男书院成立于1869年,旧名曰字楼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拔萃书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书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原校址在港岛般咸道(现为般咸道官立小学),后于1926年迁至九龙亚皆老街现址。迁校初期,曾短暂借用今旺角警署之地(1927年)。由于香港不少官商、文化名人皆于此毕业,加上学生在公开考试中成绩非凡,在体育、学业及音乐比赛中均取得骄人的成绩,故此被香港市民视为传统名校之一。创校至2023年,历任九位校长。
拔萃男书院创立初期为私校。1878年开始,接受政府津贴,成为津贴中学(School of Grant-in-aid Scheme)。回归后,香港政府引入直接资助制度,拔萃男书院校董会最后决定,为减少所受的限制,改为接受政府直接资助,于2003年转为直接资助学校。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圣公会在香港成立维多利亚教区﹙the Diocese of Victoria﹚。无论1860年成立的“教区本地女子训练学校”或后来第二建校期的拔萃书室,创办皆由圣公会之力,故英文都以“Diocesan”为名。该校于1869年创立时,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为“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12年,又更名为“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于去掉“Orphanage”而迳称“Diocesan Boys' School”,大约在1930年代。
英文是香港受殖民统治时期的官方语文,而该校档案纪录亦以英文为主,因此中文名称在早期文献中罕见记载。唯港府1878年《辕门报》﹙Government Gazette﹚称该校为“曰字楼孤子院”,1879年《辕门报》又称之为“曰字楼男女馆”。名为“曰字楼”,盖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这样命名实为一时的权宜,由此也可见该校创立之初还没有一定的中文名称。十九世纪后期,香港华人称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长姓名代称。俾士校长在位近四十年,影响巨大,于是民间称该校为“俾士书馆”、“俾士书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书馆”的戏称。不过,这些名称皆不雅驯,校方乃将“俾士”更为近音的“拔萃”二字,更名年份2023年已难确考。1912年,随着英文名称的改变,中文也相应更名为“拔萃男书室”。1930年代以后,方换成“拔萃男书院”的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