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明亡后隐居不仕,潜心教学与著述,其治家思想源自家族变故与生活实践[1] [3] [5] 。所著《治家格言》熔铸历代家训精华,集中体现儒家伦理观念[1] [3] 。
全书采用格言体写作,语言通俗易懂,主要包含五大核心章节:
勤儉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强调生活规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倡导节俭美德
正直篇:"勿贪意外之财"规范道德操守,"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批判趋炎附势
和順篇:"居家戒争讼"主张家庭和睦,"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警示交友准则
修身篇:"读书志在圣贤"阐明教育目标,"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指导言行规范
治世篇:"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体现社会关怀,"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表达家国观念[1][5][7]
康熙年间被选为蒙学教材,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经德保译为满文传入宫廷教育体系[1] [3] 。清代至民国时期产生戴翊清《治家格言绎义》、朱凤鸣《朱子家训衍义》等注疏本,光绪年间出现五洲译书局插图本。林则徐、李鸿章等历史名人均有手书版本传世[3] 。
作为家训经典存在多个版本:
1997年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刊行
1997年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治家格言》[4]
需注意该书长期被误归于朱熹名下,经清代学者考辨确认朱柏庐为真实作者[3] [7] 。
现代教育领域,昆山地区学校将其纳入校本教材,通过诵读活动传承经典[1] 。学界评价其既继承尊师重道、勤俭持家等优秀传统,也客观存在封建等级观念等历史局限[2] [5] 。复旦大学陈居渊教授指出该书涵盖治家、处世等多维度伦理准则,南京师范大学酈波认为其符合汉语传播特点且贴近生活实践[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