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置疑”表示事实清楚或理由充分,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1] 。其核心语义强调证据确凿或逻辑严密,达到不容辩驳的程度,多用于论证过程或陈述客观事实。
成语由“无可”(不可)与“置疑”(提出疑问)两部分构成,整体结构形成否定式强调表达。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常用于学术论证、法律文书中,也适用于日常表达中强调事实确定性。
“无可置疑”的文献出处明确记载于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该例句被多部权威辞书引用,作为成语历史用法的标准范例。
该成语属于偏正式结构,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成分。偏正结构的特征体现在“无可”对“置疑”的修饰限定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语义整体。作谓语时,多用于陈述句末尾,强调结论的确定性。
不容置疑:强调主观上不允许怀疑[1]
无可争辩:侧重客观事实无法辩驳
千真万确:突出真实性不容否认[1]
无稽之谈:指没有根据的言论[1]
破绽百出:形容漏洞极多的论证[1]
荒诞不经:强调极端荒谬不合常理[1]
英语对应翻译为“indubitable”或“unquestionable”,日语译作“疑うべくもない”,法语常用“incontestable”表达。多语种翻译均保留原成语的核心语义特征,强调事实的确定性。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的原句“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是典型学术论证用例。现代作家王朔在《许爷》中写道:“这个结论是无可置疑的”,体现日常语境中的使用。日常表述如“实验结果无可置疑地验证了理论模型”[1] ,展示其在科学论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