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语族(英文:Germanic languages)是印欧语系的一支,起源于原本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民族所使用的诸种语言。这一族语言有鲜明的特征,最著名的当属关于辅音演变的格里姆定律。
北欧地区的日耳曼民族,约在公元前750年聚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以及与此邻近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即瑞典和挪威地区)。
欧洲日耳曼族语言的最古历史材料见于公元前 1世纪的拉丁文著作。公元200年起出现的北欧铭刻,是使用24个字母的一种文字体系。但是原始日耳曼语(日耳曼共同语)不像罗曼共同语那样保存着文字记录,因此只能通过历史比较法去构拟。通常认为,日耳曼诸语言是印欧语言内发生“日耳曼语音变”时分化出来的;这个音变就是:原始印欧语的p、t、k 变为日耳曼语的f、th、h,同时b、d、g变为p、t、k,而bh、dh、gh则变为 b、d、g。例如拉丁语的decem(十)变成了哥特语的taihun。
学者们习惯把日耳曼语印欧语中的词根元音交替现象在日耳曼语言里表现得很突出。原始印欧语的单词重音不固定,日耳曼语言的重音却常常固定在第一音节上。原始印欧语的复杂词形变化到了日耳曼诸语言里又进一步简化。句法上词序趋于固定。
一些早期(约公元2世纪)的日耳曼语言发展出了自己的如尼文字(Runic alphabet,又称“北欧文字”),但这些文字相对来说运用并不广泛。东日耳曼语支使用哥特字母,由乌斐拉主教将圣经译为哥特语时发展创立。其后,因为基督教神甫与僧侣既讲日耳曼语,也能够读说拉丁语,所以开始用稍加修饰的拉丁字母来书写日耳曼语言。
除去标准拉丁字母,各种日耳曼语言也使用一些新增字母。其中包括元音变音(Umlaut)、ß (Eszett)、Ø、Æ、Å、Ð、Ȝ和从外语字母中来的Þ及Ƿ。传统的印刷体德语经常用拉丁字母黑体字,如Fraktur体或Schwabacher体。
分为3支:包括北支、西支和东支,其中西支包括3种“方言”变体。
北支:丹麦语、法罗语、冰岛语 (同属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挪威语、瑞典语
西支:南非荷兰语(荷兰语“方言”)、荷兰语、英语、弗拉芒语(荷兰语“方言”)、弗里西亚语、德语、卢森堡语、低地德语、依地语(东/西/北)等
东支:已经灭绝,唯一已知文字的东日耳曼语支语言是哥特语。其它被认定同是东日耳曼语支的语言有汪达尔语、勃艮地语、伦巴底语和克里米亚哥特语。克里米亚哥特语被相信在18世纪之前仍然有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