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极的位置可根据磁条带和转换断层的分布图式确定。
海底扩张作用速度与磁异常条带的宽度成正比,旋转角速度(ω)可根据后者确定。由此得出的全球十大板块相互运动的旋转极位置和转动角速度。
两板块间沿任一边界上的相对运动速度u=ωasinΔ,式中a为地球半径;Δ是地球中心对着旋转极P到板块边界上A点弧线的角;ω是单位时间的弧度。
点A与P之间的地表距离s=aΔ(Δ以弧度计)。
①地形法,根据海底扩张说,洋底的水深是随离开洋中脊的距离或洋壳年龄的增加而加大的,洋底水深与洋底年龄的平方根成正比。洋底海水深度还与海底扩张速度有关,扩张速度越快,洋壳冷却沉陷慢,水深则较浅,洋中脊两侧坡度也越缓;反则反之。依据实际测量数据建立洋底水深与洋壳年龄或洋底坡度的关系式,根据某一地域根据绕极P的旋转角速度ω测定两板块边界上A点的相对运动速度(据Turcotte et al., 2002)洋底的水深或坡度就可得出洋壳年龄,进而求得此洋壳形成时的海底扩张速度和板块间相对运动的线速度。此法精度较低,但可弥补缺失磁异常条带地区之不足。
②布龙法,假定沿断层的所有运动都表现为相继发生地震的黏滑断错,而不是蠕滑,将板块边界某地段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地震引起的滑动量加起来,就可以算出这一定时期内板块的相对运动速度。由于地震时的滑动量与地震矩和断层面积有关,而后二者又只能近似地确定,故布龙法的精度也不高;但它可以测定其他方法不能测得的俯冲边界上的板块汇聚速度。
③贝尼奥夫带长度法,奥尼奥夫带长度与板块俯冲速度成正比关系,垂直于岛弧的贝尼奥夫带的长度大致代表了1000万年来的俯冲量,据此可求得板块的俯冲速度。此法仅供参考。④转换断层法,测定板块相对运动方向的方法。由于转换断层的时间跨度很大,它所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可能是几千万年内的平均结果。⑤震源机制解法,所得结果是几十至几百年内板块运动的平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