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水产学渔业科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产生产的对象和手段,影响水产业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利于促进水产品持久增产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等。
一般按研究对象分为 5个分支学科。
水产资源学
水产资源学,又称渔业生物学、鱼类种群动态、渔业生态学等。是对调查资料采用比较、实验、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水产资源的生物学特征值、年龄组成、群系及种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移动和洄游,数量变动,种群数量和种内、种间关系,水产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以确定合理的捕捞量和捕捞努力量,并进行渔情预报、制订资源管理和渔业管理方案,为取得最佳持续渔获量和确保水产资源保持最佳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此外,移植、放流、改进产卵场、海湾施肥、设立人工鱼礁等增殖水产资源的手段也是水产资源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主要研究养殖过程中的选种、育种、采苗、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放养的时间、密度和规格,营养和饵料,疾病防治和敌害防除,收获和运输以及养殖场地选择、养殖设施建设、养殖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环节的理论机制和技术。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水产养殖有粗养、精养和高密度精养等方式。粗养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种,完全靠天然饵料养成水产品,如湖泊水库养鱼和浅海养贝等。精养是在较小水体中用投饵、施肥方法养成水产品,如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和围栏养殖等。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在水产业中的比重也正在日益提高。 有时也把水产资源增殖研究置于水产养殖学体系内,合称水产增养殖学(见水产养殖)。
捕捞学
捕捞学,包括捕捞对象的行动和分布、渔具和渔具材料、渔法(包括声、光、电等捕捞技术)、渔船、渔业机械、助渔仪器、影响捕捞效率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使用捕捞工具捕获经济水生动物的生产活动,是水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地球表面积约 2/3的海洋历来是捕捞的主要场所,世界海洋捕捞产量一般占总渔获量的90%左右,内陆水域捕捞量占10%左右。海洋捕捞可分为沿岸、近海和远洋(包括外海)作业。沿岸、近海水域水生动物资源丰富,单位渔获量较高;远洋捕捞离基地远,捕捞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资源密度较小,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世界各国的捕捞量主要来自沿岸和近海。内陆水域捕捞以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中自然生长和人工放养的水生动物为对象,由于水域和捕捞规模较小,多使用种类繁多的小型渔具生产。 基本上采用物理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见水产捕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