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在词汇研究方法论中建立'少不了'的学术应用范式,认为完整记录词汇是语言描写的必要条件:"这是研究该语言少不了的"[1] 。该论断基于词汇任意性理论,强调语言符号无法通过逻辑推演复现,必须通过系统性采集建立研究基础。
吕叔湘团队在编纂《现代汉语词典》时,从百万张文献卡片中提炼出'少不了'的标准释义,确立了其作为现代汉语规范短语的学术地位[2] 。这一过程涉及对政治文献、学术著作、报刊文章等多元语料的统计分析,验证了该短语在正式文本中的高频应用。
在计算机编程领域,该短语被广泛应用于技术文档的必要条件陈述。2023年技术文献指出文件操作是编程实践中"少不了的"基础技能,通过"自然少不了与文件的摩擦"的表述,构建技术学习路径的必然性逻辑。此类用法在保留口语化特征的同时,形成专业技术文档特有的表达范式。
汇编语言的技术定位通过"少不了"获得精准阐释。2021年计算机原理分析指明,高级语言编译过程"都少不了汇编作为中间桥梁",该表述既反映技术架构的客观需求,又强化了编程语言体系的层级关系。
吕叔湘与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年)通过《人民日报》连载形成语法规范标杆,间接推动'少不了'等基础短语的标准化应用[2] 。该著作以"少用生造词语,多用规范表达"为原则,对包含"少不了"在内的常用短语进行用法解析。
在词典释义演变方面,1954年汉语规范化工作会议确立"不可缺失"为"少不了"的核心义项,此定义在后续七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中保持稳定[2] 。词典编纂者通过历时语料对比,验证该短语在政治、教育、科技等领域的适用范围扩展。
海外语言学习案例显示,该短语在跨文化交流中承担必要性表述功能。2016年留学生语言习得研究记载"少不了学习当地语言"的典型用法,通过刘高远(日语)、李楠(韩语)、杨靖(英语)三个案例,构建"语言环境适应—语言能力提升"的必然关联[3] 。
此语境下的应用呈现双重特征:既保持汉语原意的准确性,又适应目标语言文化背景。如在英语教学场景中,"certainly can't do without"成为"少不了"的常见译法,体现语义对等的跨语言转换。
吕叔湘在1954年《宪法》草案讨论中创新运用该短语,提出"建设物质文明少不了教育"的双重复句结构[2] 。此用法突破传统政治文本的表达惯性,将口语化短语引入正式法律文件起草,开创现代汉语政治话语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