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荫道
词目:林荫道
拼音:lín yīn dào
注音:ㄌㄧㄣˊ ㄧㄣ ㄉㄠˋ
英文:avenue
词义:两边有树木的道路。
基本解释:
[avenue;boulevard] 指两边栽有高大茂密树木的通路。
白杨林荫道。
引证解释:
两旁有茂密树木的道路。
郭小川 《祝酒歌》:“林荫道上,机器如乐队;森林铁路上,火车似滚雷。” 艾青 《好》诗:“让我们的马路有美丽的林荫道;林荫道上发散出洋槐花的香气。”《花城》1981年第5期:“昨晚,他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碰到了他。”
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记载中,将‘林荫道’作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为非推荐词条。”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曹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林荫道”意思是树木遮盖太阳而形成的路,“林阴道”意思是背着太阳的路。两个词都可以用,只是意义有些差别,一个强调树木遮阳,一个强调背着阳光,现在已经被混淆成通用了。
两旁有茂密树木的道路。两个词很难说对错,但严格来讲,应该用“林荫道”,首先林荫道被《现代汉语词典》列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列为非推荐词条,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选择混淆词汇作为推荐词条时,词汇的使用频率是第一参考标准。再就据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从构词理句来看,“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显然前者更加能形象表达出意思。
林荫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两侧树木茂密、浓荫夹道的宽阔大道,如法国巴黎的爱丽舍田园大街;一是指在街道上供居民步行通过、散步和短暂休息之用的带状绿化地段,如北京的正义路(见彩图)。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林荫道,指的是后一种。
早期的林荫道
最早的林荫道指两侧植树的散步道。它是以欧洲城市高大的防御性土质城墙为基础,自17世纪城墙的防御功能被废弃之后开始发展起来。最著名的要数1670年开始在巴黎土墙上兴建的散步道,由位于11段城墙上的独立散步道构成,最终被连接起来,形成了环绕城市北部的高架游览线路,即为人们熟悉的大林荫道(Grands Boulevard)。林荫道的交叉口各不相同,但宽度基本为30-38米——它相对当时巴黎通常仅7.3米的街道来说已经相当宽了——路边栽种了两排、四排或五排行道树。它们功能明确:中央供马车和骑马者通行,两侧树下的道路则是为行人准备的。随着城市扩张开始包围林荫道时,沿路的功能主要是娱乐性质。19世纪早期,这些林荫道的高度降低并整合到了城市总体的街道系统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