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察微》篇:"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采用排比句式阐释国家命运变化的细微征兆。宋代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时政,指出"前古治乱兴亡之变,以时忌绝口不道",印证该成语在历史叙事中的禁忌性特征。
东汉班固《汉书·杜周传》提出"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将国家命运与后宫制度直接关联。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强调"治乱兴亡之迹"对君主治国的鉴戒意义,深化成语的政治警示功能。
明代学者将成语纳入史评范畴,于《宋史》等典籍探讨政权兴衰规律时频繁使用。
作主语时,多用于历史分析框架,如"治乱兴亡皆系于民心向背"。
作宾语时,常与动词"考察""探究"等搭配,如"史家专注于治乱兴亡的深层动因"[1]。
作定语时,多修饰"规律""轨迹"等抽象名词,如"治乱兴亡的周期性现象引发学界讨论"。
"治乱存亡"为该成语最主要近义词,两者均出自《吕氏春秋·察微》,核心差异在于"存亡"与"兴亡"的语义侧重:
"治乱存亡"强调国家存续与否的二元状态
"治乱兴亡"则增加"兴盛"维度,形成四阶段演变观[1]。宋代文献中两者常被交替使用,如《朋党论》同时收录两种表达。
该成语定型历经三个阶段:
先秦萌芽期:《吕氏春秋》确立核心语义框架,但尚未形成固定四字结构
两汉发展期:史学家将其引入政治分析领域,逐步确立"治乱"与"兴亡"的关联
宋代成熟期:经欧阳修等文人提炼,最终形成稳定成语形态并纳入典籍注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