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产奶量变化,泌乳期可分为:
泌乳初期(产后10~15天):以母畜体力恢复为主[8];
泌乳盛期(产后16-100天):产奶量达峰值,需补充1%—20%精饲料[2][6];
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日粮精粗比为50:50,减缓产奶量下降[2][8];
泌乳后期(产后201天至干奶):精粗比调整为40:60,恢复母畜体况[2][8]。
分群饲养:根据泌乳量、胎次分群,提高管理效率[2];
营养调控:高峰期需添加过瘤胃脂肪酸提高能量浓度,并保障蛋白质供应[6];
环境控制:保持牛舍清洁及适宜温湿度,降低热应激影响[2][7]。
胎次差异:初产母牛产奶量较低,第3-4胎达峰值[3];
挤奶间隔:等间隔挤奶(如每日两次)可提升总产量[3];
遗传特性:高产牛泌乳高峰期维持时间更长[3][9]。
泌乳启动受催乳素等激素调控[4] ,乳腺分泌功能在分娩后逐渐增强,乳汁成分随时间变化:
初乳:含丰富生物活性物质,产后一周内分泌[5];
常乳:成分稳定,产后一周后持续至干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