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意为随意不受约束,"经心"指用心留意,组合后整体强调态度随意不用心。现代汉语中既可描述客观状态如"他漫不经心地翻着报纸",也可表现主观心态如"揣着平淡如水的心情,漫不经心的走在那被卵石镶嵌的小道上,漫步在细雨中"。
现存最早用例出自明代文献:
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二记录官员"漫不经心"的行政态度
任三宅《覆耆老汪源论设塘长书》警示"漫不经心渐成大患"近现代文学中以闻一多作品为典型,其《伟大的事实》用"当时漫不经心"展现回忆中的随意状态[2],郭沫若《文艺论集》则记载"漫不经意"的异形用法。
句法功能:
作状语:"小海漫不经心地整理文件"
作定语:"漫不经心的态度影响效率"
发音规范:
"不"字读作第四声(bù)
禁止将"漫"误写为"谩""慢"等同音字
近义体系:
漫不经意(强调无意识状态)
谩不经意(异体书写形式)
漫不经心(侧重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反义对照:
专注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严谨类:"一丝不苟""郑重其事"
古籍例证见于《三侠五义》第六十九回"秦员外漫不经心待客",现代用法如:
"科研工作需要严谨态度,决不能漫不经心"(工作场景)
"他漫不经心地应答着,眼睛始终没离开手机"(日常对话)
"学生在课堂上的漫不经心引起老师担忧"(教育领域)
英文对应表达为"pay no heed to"或"take things casually",日语惯用'いい加減にする'表述,韩语采用'무심코'作为对译词汇。方言中,粤语保留'漫不经心'的古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