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爱国人士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主权:
赵一曼(1905-1936)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政委期间,经历老虎凳、电刑等酷刑仍严守机密,就义前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诗[2]
刘胡兰(1932-1947)15岁时因拒绝供出党组织信息牺牲,毛泽东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肯定其革命气节[2]
杨靖宇率领东北抗联在零下40度环境中作战,牺牲时胃部仅有树皮棉絮,日军指挥官叹服"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1]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工作者突破封锁实现自主创新:
钱学森历时五年突破美国阻挠于1955年归国,奠定中国火箭与导弹技术基础,其著作《工程控制论》开创学科新领域[1]
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首座现代化公铁两用桥,抗战期间为阻止日军推进亲自参与炸桥,后于1953年主持重建
徐悲鸿留学期间以'我代表我的祖国'为信念刻苦学艺,归国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大批美术人才[1]
西藏爱国人士在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关键作用:
达珠·晋美多吉(1923-1963)1953年率西藏参观团赴内地学习,返藏后宣传党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3]
1959年西藏平叛期间,他组织群众向解放军运送800多头牦牛物资,并参与索县保卫战阻断叛军退路[3]
其政治遗嘱强调"永远跟着共产党走",1963年追悼会上张经武评价其"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真谛"[3]
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参政议政践行爱国理念:
九三学社1946年成立时发表《对时局主张》,明确提出反对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等进步主张
严济慈开创现代物理学研究
金善宝历时13年培育"南大2419"小麦良种,使亩产量提高20%,1956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制度化载体得以延续:
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颁布《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确立刘胡兰、黄继光等爱国烈士的国家荣誉地位[2]
《解放西藏史》等官方文献将达珠·晋美多吉事迹纳入爱国主义教育教材[3]
九三学社中央2015年设立'爱国民主科学'专题纪念馆,系统展示科技工作者报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