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现的三合潭遗址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玉环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4] 共8张 玉环
夏、商、西周及春秋时代属瓯越地。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越地,后归楚国。
秦代,今县境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东瓯王国。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因闽越国围攻,乃举国迁徙,县境废墟。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县(包括今温州、台州和丽水地),隶属会稽郡,县境属回浦县地。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回浦县并入鄞县,县境属鄞县回浦乡。后析出回浦地,建章安县,县境为章安县东瓯乡。后又析出东瓯乡,建永宁县,隶属临海郡,县境为永宁县地。
三国时,属吴国,为临海郡永宁县地。
西晋时仍为临海郡永宁县地。[4]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地立永嘉郡;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宁地置乐成县,县境属乐成县。
南北朝时,仍隶属乐成县地。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乐成县并入永嘉县,县境为地永嘉县。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析永嘉县置永宁、乐成两县,县境属乐成县地。其间析、废、置较多。会昌二年(842年)前,乐成县在县境置玉瑠镇。
五代时,属吴越国,隶靖海军。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乐成县为乐清县。县境属乐清县。
北宋时,县境为温州府乐清县玉环乡之一部分,隶属两浙路应道军。
南宋时改温州府为瑞安府,县境为瑞安府乐清县玉环乡。
元朝时仍为乐清县玉环乡地。
明朝初期,仍为乐清县玉环乡。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倭寇扰边,徙居民为内地,今楚门港(漩门港)以南玉环本岛等地全部被迁弃。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乐清县山门、玉环两乡6都地隶太平县,属台州府,县境港北地区归属太平县,港南地被游民私种。[4]
清初,县境港北仍为太平县地,港南仍被游民私种。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下令撤边海30里,境民全被内迁。楚门半岛地区亦遭迁弃。境内塘塌地废,一片荒芜。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奏请展复玉环。钦准招徕沿海居民(大部分来自温州、台州两府沿海居民),报荒垦种,展复玉环,境业再衍。雍正六年(1728年),设玉环厅为温州分府,政务直隶省。至此,玉环始有独立行政建制。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行道县制,玉环厅改为玉环县,属温处道(1914年6月改为瓯海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县制,玉环县直属省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区,属温州辖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县境属浙江第五行政督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