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靠什么活下去的?
1952年加拿大北部地区,一位名叫提威的因纽特猎人患上了肺结核,为了康复他不得不离开家人,背井离乡来到魁北克城。由于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远离家人和朋友,又不会说法语,他仿佛是来到了一个外星人的世界一样,心情变得异常低落。
当他开始拒绝进食、唯一企望的就是等待死亡时,护士卡罗丽终于明白提威的病症不仅仅是威胁到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她想办法安排卡基这个小孤儿转到这里。这个男孩也在生病,只不过他对这两个世界都很熟悉,也会这两种语言。
在与卡基分享自己的生活之后,提威逐渐对所有人敞开心扉,重新发掘了自己的骄傲与能量。最终他还发掘了一个新的希望,那就是要计划收养卡基并把他带回家乡,让卡基成为自己的家庭成员[2] 。
导演:本努瓦·匹隆 Benoît Pilon
编剧:伯纳德·爱芒德 Bernard Émond ....screenwriter
演员:
保罗·安德利·巴塞尔 Paul-André Brasseur ....Kaki
伊芙琳·杰里纳斯 Éveline Gélinas ....Carole
纳塔·阿格拉奇 Natar Ungalaaq ....Tiivii
Denis Bernard
Antoine Bertrand
露易丝·玛鲁 Louise Marleau[3]
原创音乐:Robert M. Lepage
摄影:Michel La Veaux
剪辑:Richard Comeau
不止是煽情
不管在什么意义上,
都很难把《生活必需品》这部影片简单的定义成一部“催泪的但是俗套”的肥皂剧。虽然影片非常感人,甚至是煽情,但是导演和编剧还是牢牢把握住了电影和肥皂剧之间的区别,在既催人泪下同时,又不露神色地展示了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冲突。影片的导演本努瓦·匹隆是加拿大最好的纪录片导演。此次,他以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片开始自己的剧情片导演生涯也算是中规中矩。
匹隆对这一题材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与耐心,他说“这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擅长表现的内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是有故事和内容的,看不到的内容远远大于银幕上所展示出来的。也许我会执着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拍摄,可是我认为那些都是有意义的”。由于这种“全面”的展示,整部影片显得丰盈饱满,充满了解读和符号。对这样一种“社会学纪录片”而言,催泪只是它的一个效果而已。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从那些细节里流露出来的对孤独和对文化冲突的体认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