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机,就是用以发送和接收电报的设备,1835年美国画家莫尔斯经过3年的钻研之后,第一台电报机问世,莫尔斯成功地用电流的“通”“断”和“长短”来代替了人类的文字进行传送,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莫尔斯电码。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中国1871年在上海秘密开通电报,1879年李鸿章在大陆修建了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接着又开通了津沪电报线路,并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清朝政府开设电报以后,主要用于军国大事,所以在军机处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电报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后来由于发电报的市民屈指可数,早在2003年前后,邮政局营业厅就停止了全市电报代办业务。[2]
在电被用于传播之前,人类的远距离通信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狼烟报警,烽火台堪称最早的通信装置;人类历史走到距今一千多年的时候,马匹和驿使开始担负起远距离通信的重任。早在莫尔斯之前,就有人想过用电来进行通信,最早的电报机应该是有着26根电线的机器。1753年,当时对电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静电上,一位叫摩尔逊的人,利用静电感应的原理,用代表26个英文字母的26根导线通电后进行信息传输,但这种机器需要的导线太多,设置庞杂,并且静电传应的距离有限,因此这项发明没有得到推广,1804年,西班牙的萨瓦将许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号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他的电报接收装置是装有盐水的玻璃管,当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出小气泡,他根据这些气泡辨识出字母,从而接收到远处传送来的信息。但萨瓦的电报接收机可靠性很差,不具实用性。后来,俄国科学家许林格设计了一种只用8根电线的编码式电报机,并且取得试验上的成功,但由于需要的导线还是太多,依然难以达到实用之功效。这些幼稚时期的电报接收装置虽然没有得到最终的应用和推广,但它们为后进者提供了试验基础,随着电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电学的进一步发展,一根导线的电报机在莫尔斯的千呼万唤中诞生了。 电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