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建筑的名称由其门体的建造材质及特征而来,汉语中将围束的圈称为“箍”,因此将这类用石板包围门体的建筑称作“石箍门”,江南地区口语化作“石库门”。[1]
石库门里弄名称通常以“里、坊、弄、村”结尾,命名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产权人公司的名称或与其有关的因素命名,如以投资方四明银行而得名的四明村和以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兄弟命名的梅兰坊等。第二种是以里弄所在周边或自身特征命名,如以邻近保安司徒庙而得名的保安坊。第三种采用一些吉利祝福的词汇,如吉祥里、如意里和永平安里等。这些名称一般都会刻在里弄弄口的过街楼上,还同时刻有建造年份。[10]
“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10]
清光绪二年(187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早期,石库门兴起。[1]
20世纪10年代开始至30年代后期,通北路的八埭头、海宁路的鸿安里、杨树浦路的华忻坊、新闸路的斯文里、建国西路的建业里、淮海中路的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多福里等建成。[4]
民国元年(1912年),环龙路老渔阳里始建。[10]
民国十三年(1924年),淮海中路尚贤坊建成。[10]
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国西路建业里建成。[10]
民国十七年(1928年),延安中路四明村建成。[10]
民国十九年(1930年),浙江中路新德里建成。[10]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式石库门建筑已相当普及,约有三分之二的上海市民居住其中。[10]
上海现存较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约243万平方米,[11] 石库门建筑一般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每一扇门内是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进门有一个露天小院,称为天井,约10平方米。天井进去为客堂,15―20平方米。客堂后部一间10―15平方米,称为后客堂。客堂左右各有约25平方米的长方形房间两间,称东、西厢房。厢房之后有灶间,辟后门,和后客堂相通。由后客堂走廊尾部的扶梯上楼,位于灶间顶上是一个小间,约10平方米,俗称亭子间。楼上正屋为客堂楼,也称前楼,两侧厢房的结构、面积和底层相同。再往上,则是一个露天晒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