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字面意为"如神灵施展、鬼魂设计",引申指文学作品构思奇巧精妙,达到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1] 。其语义重点在于强调创作过程看似非人力所能及,常特指诗文在章法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妙安排。
唐代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首创该成语,用以赞誉孟郊诗歌的精妙构思:"神施鬼设,间见层出"[1] 。清代魏源在《圣武记》第七卷中沿用了这一表述:"凡此神施鬼设之险,虽使瞿唐、滟滪、龙门、剑阁犹当却步",将原本形容诗文的成语扩展至描述地理形势之奇险。
作为联合式成语,"神施"与"鬼设"两个动宾结构并列,通过超自然意象的叠加强化表意效果。其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
作谓语时通常省略主语,如"此文神施鬼设,非人力可为"
作定语时多修饰"笔法""构思"等创作要素,如"神施鬼设之笔"
在近义词系统中,"鬼斧神工"与其语义最为接近,二者都强调造诣的精妙超凡[1] 。但存在细微差异:
"鬼斧神工"侧重技艺的精湛,适用对象包括建筑、雕塑等实体艺术
"神施鬼设"更强调构思的奇巧,主要用于文学创作领域
宋代文天祥在《<海船>诗序》中拓展了该成语的用法:"观其横风怒浪,恍然世外,神施鬼设,非人力所能就",将其应用场景从诗文拓展到自然景观描写。清代学者沿用该成语时,既保持其文学评价功能,又发展出比喻复杂形势的新用法。
作为汉语特有的意象化表达,该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杰出创作神秘化的审美倾向。其英译"as superb as if designed by the supernatural",准确传达了"天人合一"的创作观。在现代汉语中,仍常见于文学评论领域,用于称赞具有独创性的文艺作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