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病学的理论和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中叶。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认为被意识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病,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在技术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他分析许多病例后确信,性的问题对神经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发现不但父母常有乱伦冲动,这种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在婴儿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他发现梦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认为“梦中概括了神经症的心理学”。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弗洛伊德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在起源上是两个方向,在方法学上是两种取向,在理论构建上是两个系统,在学理上各不相属。如果说它们有共同的根源,那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正如墨菲所说:“精神病的史话主要属于医学史而不属于心理学史的领域;但是医学和心理学两者都反映着西欧理智发展和现代研究精神喧阗兴起的共同根源。从人类最初觉察到‘病’,医学就是一种应用职业,它的不可避免的迟滞不前和新心理学的实验方案与理论设想对于实际应用的不大注意这两个方面从一开始就必然会形成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弥合的巨大罅隙。”
墨菲敏锐地看到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巨大罅隙”,不过他所说的原因:精神病学的迟滞不前和心理学对实际应用的不重视,却是大可商榷的。
也许社会的需要是最为迫切的任务,也有可能是从属于医学的缘故,精神病学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应用的道路,而不可能是任何别的道路。他们一门心思集中在怎样让自己可怜的兄弟姐妹们尽快摆脱心灵的痛苦上。
这就是克雷佩林所建立的精神病学的基本模式。在这个基本模式的框架内,建立起了精神病临床学,包括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分类学、症状学、诊断学、治疗学、康复学、转归学等。自克雷佩林时代以来的100多年里,精神病临床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当然不是墨菲所说的“迟滞不前”,但在基本的方法学上、学科的基本架构上,仍然和克林佩林一脉相承,今天的精神病学家,都是克雷佩林的再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