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恻隐之心”。[1]
有一次,告子和孟子进行辩论,告子先提出他的看法:“人性,好比急流的水,水路的决口在东面就往东流,决口在西面就往西流。人性不能分善或恶,正像水在流向决口之前不能分东西一样。”[2]
孟子立刻驳斥告子说:“是的,水的确不能分东或西,但难道不能分清它的本性是向上流或者向下流吗?水总是向下流的。人性也是这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正如水没有不向下流一样。但是,水可以用拍击、遏阻的办法使它从平地流向高山,人性也可以用外力使它成为不善。”[2]
告子又说:“人性的善或不善,都是由外界影响决定的。周朝的文王、武王是仁德的君主,百姓就向善了,到周朝的后代幽王、厉王,是暴虐无道的君主,百姓就跟着暴乱了。”[2]
孟子回答道:“从你说的例子来看,也仍然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的。百姓跟着君主而变得暴乱,这不能说是他们的本性不善。请想一想,‘恻隐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恶之心’,也都是人人都有的。还有,看到值得尊重的事而生的‘恭敬之心’,看到某件事情而作出判断的‘是非之心’,更是人所共有的。这些,正是人性本善的证明。”[2]
告子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孟子又补充说:“但是,人的善良本性是存在于内心的,必须有意识地去探索它、发展它,才能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放弃它,那就会失掉或被埋没。”孟子和告子的辩论最终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却已经作为名言流传下来了。[2]
有些人总是看到周遭的“邪恶”,而看不到人们内心的善良。所以也对他人“邪恶”,收起自己的恻隐之心。其实,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对于那些不幸者,人们会揣着自己的善良去同情他们;对于那些弱者,人们会对他们有恻隐之心,伸出手去帮助他们。这样,才是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善良,才是看到了他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成语告诉人们,不要因为任何事情去改变自己内心的善良,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别人善良的回报。[2]
成文用法
“恻隐之心”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3][5]
运用示例
晋·熊远《广昌乡君丧宜废冬至小会表》:“君于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恻隐之心,未忍行吉事故也。”[4]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一:“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非贪美丽之貌。”[4]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三回:“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