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氯化氢的首次制备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科学家们开始通过电解酸性盐溶液来制备氯化氢。这一方法成为了早期氯化氢生产的主要手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在20世纪初,氯化氢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氯化氢行业概况及现状指出,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工业领域被广泛用于金属加工、冶金、染料制造等领域。在此期间,氯化氢的生产工艺逐渐完善,产量也有所增加。
20世纪中叶至今
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氯化氢的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从最初的传统电解法到氯碱法、氢氯酸法等新工艺的出现,使得氯化氢的生产更加高效、节能和环保。同时,氯化氢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塑料、医药、农药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7] 。
氯化氢,无色,沸点为-85 °C,熔点为-114.2 °C;气体密度为1.639 kg/m3(0 °C,0.1 MPa),气体比重为1.268(0 °C,空气=1),摩尔体积为22.25 L;临界温度是51.4 °C,临界压力是8260 kPa,临界密度是420 kg/m3[2] 。易溶于水、乙醇和醚,微溶于其它多种有机物[8] ,其水溶液为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用盐酸常呈微黄色,主要是因为三氯化铁的存在。
氯化氢有强烈的偶极,与其它偶极易产生氢键。氯化氢气体有窒息性的气味,对上呼吸道有强刺激,对眼、皮肤、黏膜有腐蚀。
氯化氢与水不反应,遇空气中水分呈现雾状,稳定性较强,在空气中不燃烧,分解温度高于1500 ℃[8] 。
干燥的氯化氢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纯态氯化氢和多数金属不发生反应,但可与碱金属、铝、锰、铁、铜、锌、铅等金属进行反应[2] 。
可以用浓氨水检验氯化氢的存在,氨水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微粒。
NH3+HCl = NH4Cl
无水HCl与SO3反应可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氯磺酸HSO3Cl[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