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编著的《盐铁论·相刺》:"夫晋献垂棘,非不美也,宫之奇见之而叹,故贤者之进见,若此之难也。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文中通过屈原投江的典故,阐述贤士遭排挤导致国家衰亡的道理。至唐代,湘妃庙在《与崔渥冥会杂诗》中运用"亡国破家皆有恨"诗句[3] ,将成语融入文学创作。
作谓语时强调结果状态,如:"战国末期,六国相继亡国破家,最终被秦所灭。"作定语时侧重修饰关系,如:"杜甫诗中常流露出亡国破家之痛。" 现代汉语应用中,可见"抗战爆发后,有多少仁人志士怀着亡国破家之仇,参加了八路军"的用例[3] 。
国破家亡:侧重战争导致的家庭破碎,如'抗战爆发后,有多少仁人志士怀着亡国破家之仇,参加了八路军'[3]
亡国破家:国家覆灭、家庭毁灭,如'商纣王暴虐无道终致亡国破家'
在汉语成语体系中,该成语存在多重关联:
繁体写法"亡國破家"仍通行于港澳台地区
注音符号标注为ㄨㄤˊㄍㄨㄛˊㄆㄛˋ ㄐ一ㄚ
参与构成'生死存亡→亡国破家→家殷人足'等接龙链条[1][2][4]
唐湘妃庙《与崔渥冥会杂诗》诗句'亡国破家皆有恨,捧心无语泪苏臺'成为文学化表达的典范[3]
该成语作为中性词汇,在当代多用于历史论述、文学作品及警示性表述,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对家国兴衰的深刻反思[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