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文献首见于元代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气傲惹人憎",明代王錂《春芜记·反目》延续该用法[1] 。至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通过安老爷评价十三妹"未免心高气傲"的对话,使该成语的现代语义得以确立。清代文康在《儿女英雄传》第25回中,用'心高气傲'评价姑娘性格,展现其文学表现力。
句法功能作谓语时多采用"主语+心高气傲"结构,如"他素来心高气傲";作定语时常修饰"性格""态度"等抽象名词,例如"心高气傲的文人"。
修辞限制因含贬义色彩,多用于描述负面性格特征,不适用于褒扬语境。使用时常伴随具体行为描述,如《儿女英雄传》第25回'安老爷评价姑娘性格'的例证。
概念相近"好高骛远"侧重不切实际的追求,"目空一切"强调对他人的轻视,"心浮气盛"突出浮躁特征。
语义差异相较'刚愎自用'的权力固执倾向,本成语更侧重身份认知层面的傲慢;与"恃才傲物"相比,弱化才能要素而强化性格要素。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被用于:
塑造悲剧人物性格,如《夜深沉》中月容因心高气傲导致命运转折
揭示社会阶层矛盾,《儿女英雄传》通过人物对话展现士大夫阶层的优越心态
元杂剧《冻苏秦》通过该特质推动剧情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