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源指文学创作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萧统通过"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的比喻,说明冰虽源于水却更寒冷的现象,对应"变其本而加厉"的文学演变观[1] [2] 。现代语义转向负面场景,特指事态在不良基础上进一步恶化,如企业违规行为因管理松懈而加剧[3] 。
作谓语时常接具体恶化行为,如"拖欠工资行为变本加厉";作定语时修饰趋向严重的现象,如"变本加厉的剥削";作状语时描述加剧方式,如"变本加厉地压榨"[4] 。其复杂式结构包含"本"(原状)与"厉"(加重)的因果关系。
除《文选·序》外,朱自清在1942年出版的《经典常谈·诗经第四》中批判断句取义的研究方法时,指出其'真是变本加厉了',将典籍割裂程度与断章取义对比,强化语义贬义色彩。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八回记载'他却变本加厉'的用法,反映成语在近代白话文学中的应用。
英语惯用"make...worse"直译动态过程,如"she made the entanglement worse"对应"她变本加厉纠缠";德语采用"verschlimmern"强调恶化结果,法语使用"aggraver"突出严重性。翻译需注意保留贬义语境,避免中性表述[2] 。
"厉"不可误写为"历"或"励"[4] ,"本"读作"běn"而非"mù"。使用时需确保主语为负面事物,如"暴力行为变本加厉"符合规范,而"技术创新变本加厉"属误用[3] 。近义词"肆无忌惮"侧重主观放纵,而该成语强调客观程度加深。
心理学研究将其与'破窗效应'关联:当组织首次纵容未佩戴工牌行为未予制止,后续可能出现更多违规现象且程度加剧。社会学领域用于描述社会矛盾升级机制,如劳资纠纷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冲突激化。教育学警示教育惩戒缺失可能引发学生违纪行为恶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