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释义
从《战国策》、《史记》等书中可以找到扁鹊的传记和病案,其中起死回生是这方面的著名故事。有一个,扁鹊带着弟子路过虢国,听说太子死了,虢国正忙着办丧事。一路上,人们都在谈论太子的病,扁鹊留心听着。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他迅速进行判断,认为太子可能害了尸厥(假死)病。于是,扁鹊急忙赶到王宫,要求给太子治病。经国王同意后,扁鹊被带到灵堂。他仔细观察太子的脸色,又摸了摸太子的脉搏。然后,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最后,他吩咐弟子取来针,在太子的头顶和身上有关穴位进行针灸,并且给他热敷。大约过了几个时辰,太子终于完全清醒过来。扁鹊救活太子后,人人都夸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通过此事,也可以看到扁鹊在切脉方面造诣很深。正是由于他了解了太子的脉象,知道脉搏尽管跳得微弱缓慢,但还能救活,因此才采用了相关的治疗措施。据《史记》记载,扁鹊最初诊脉时无固定部位,凡有浅表动脉部位,都可诊循,以后才改为以寸口切脉为主。他发明的寸口是人体经脉会合处,切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他发明的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难怪司马迁曾赞扬他说:“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之后,我国脉学知识经过多年经验积累而越来越丰富,但也十分繁杂、零散,需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并使之规范化,以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运用。令人欣慰的是,距医圣张仲景时代不远的汉末晋初产生了一位医学家,他担负起了这一光荣的使命。此人就是在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总结脉学的王叔和。王叔和出身寒门,对医学特别喜爱。他刚行医的时候,因为家贫,穿得破破烂烂,人们都瞧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医术。有次他来到河南洛阳,想寄住在药铺里行医,可是门面较大的药店掌柜见他那副穷愁潦倒的样子,都不肯收留。后来他到一家小药铺,说了许多好话,才得以寄住下来为四方过客治病。由于医术精湛,他33岁被聘为太医令。王叔和对脉象一直保持浓厚兴趣,他治病非常重视切脉,每次看病总是仔细分辨不同病情的脉象,记下来后认真加以研究,久而久之便总结出许多经验。做了太医令后,他更是有条件阅读到许多医学典籍,潜心钻研。在对医学史上有关脉学的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他撰写了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它吸收扁鹊、华佗和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理论,首次总结了两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对脉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问世,对我国和世界医学都有很大影响,使中医诊脉、脉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奠定了脉学诊断基础。
由遍诊法演变为独取寸口法
中医脉学在战国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即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当时的著名医学家秦越人(即扁鹊)即是以切脉著名的。《史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世根据这一记载,公认扁鹊为脉学之祖,并将讨论脉学为主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伪托为扁鹊所著。根据《内经》三部九候论“有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两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中部人,手少阴;下部天,足厥阴,下部地,足少阴,下部人,足太阴。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可见古代医家切脉所采取的部位颇为广泛,即所谓遍诊法也。至《难经》出后,切脉才改以寸口(桡动脉)为主,《难经》开首即指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难经》并将古代广泛的三部九候法,完全分配于寸口。又《史记·仓公传》记仓公的脉位有“弦出左口”、“脉气口至小紧”等,仓公名淳于意,乃秦、汉时人,所以大致可以肯定:由遍诊法演变为独取寸口法是自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的,后汉张仲景于其所著的《伤寒论·自序》中云:“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管窥而已……”《伤寒论》为二世纪著作,它所指的遍诊法为人迎(颈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胫前动脉),三部虽与《内经》有所不同,但观其对当时医生的批评,正反映了遍诊法已演变为独取寸口了。同时张仲景自己的著作对于寸口脉记载独详,趺阳、人迎则较少,对一般外感病的脉象,通篇概言寸口,若积聚、结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则详分寸关尺部候之,若病入于胃或久病杂病,则多分寸口趺阳并举,说明了后汉时期,独取寸口法已非常盛行,而遍诊尚未全废。至三国时吴太医吕广注《难经》云:“左手关前为人迎,右手关前为气口。”竟把遍诊法的人迎配入寸口脉的左前一分的地位,到了公元三世纪时,王叔和著《脉经》,更只专详寸口脉而不涉及其他,这才使寸口在脉学上完全独立,几乎把遍诊法全部废除了。其所以演变的原因,当然与封建社会礼教束缚分不开,特别是六朝以后,妇女缠足之风盛行,妇人候足自然更不方便。因此可以推测可能先在妇女诊法上独取寸口,以后并由女及男,对男子亦独取寸口了。在封建社会中不独一般男女的交际为礼教所不许,这种封建的伦理在医学上也同时受到影响,只要从读《小学》载:“一旗妇不肯医持手诊脉,宁病而死”,与襄阳县志载:“万历朝,太后病笃,崔真人孟傅应诏,诏自帘孔引线候脉”的两种例子看来,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封建社会束缚了脉学的进一步发展,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