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人数/同时期内暴露人口数)×K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等。
观察时间单位可根据所研究的疾病病种及研究问题的特点决定,通常以年表示。[1][2]
分子是某时期(年度、季度、月份)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内一个人多次发病时,则应分别记为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对发病时间难以确定的一些疾病可将初次诊断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精神病等。[1][2]
分母是同时期暴露人口数。暴露人口是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再发生该病的人(如已经感染了传染病或因预防接种而获得免疫力的人),理论上不应计入分母内,但实际工作中却难以把这部分人分辨出来。
当描述某地区的某病发病率时,分母多以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这时应注明分母是平均人口。如观察时间以年为单位时,可为年初人口与年终人口相加再除以2,或以当年年中(7月1日零时)的人口数表示。[1]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婚姻状况、种族、病因等分别计算,称之为发病专率。[1]
由于发病率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不同资料对比时,可能会存在年龄、性别等构成的差别,应进行发病率的标准化。[1][2]
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不管它是新发病还是旧病,只要是特定时间内疾病尚未痊愈,就记为病例数。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期间暴露人群中新病例人数,暴露人群中任何人新发生某疾病都称为“新病例”[2] 。
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通常用来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通常用来反映新发生病例的出现情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