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纪念碑源自拉丁语monumentum,直译为纪念的、纪念性建筑和文件。韦氏英语词典解释为那种(老式用法)有拱顶的坟墓,同义词Sepulchre;法律文件或纪录;纪念物、名人、纪念人或事件的碑或建筑;(古代用法)符号、征兆、证据;(老式用法)雕像;边界或位置标识,颂文等。纪念碑自然包含了纪念性雕塑、碑碣、坟墓、边界、标识等建筑物,也包括纪念性文字等其他物品。
所以,对“monument”的翻译依据语境而定。比如在法国,“Monumenthistorique”翻译为“历史建筑”,在其他地方涉及到多种门类文化遗产时翻译成“文化纪念物”,涉及到古董一类时翻译成“文物”,涉及到不可移动的古建筑、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时翻译成“古迹”等,需依具体语境而定。依照狭义的纪念碑概念,它只是表示建造一个“石碑”对特定情形、地点、事件的纪念和记忆;仿佛道路上的里程碑。
今天,纪念碑的意义和意思之所以被巨大地加以拓展和扩张,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现代社会被“加速”变迁,“加速”中的历史容易丢失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因此,纪念碑的意义在近几十年被格外凸显。学者在讨论西式纪念碑性时常以巴黎的凯旋门为例。以巴黎凯旋门为代表的纪念碑的建筑形制,属于西方历史的纪念碑建筑传统。“凯旋门纪念碑”几乎遍及欧洲所有国家,而且很多。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欧洲国家自古一路而下的纪念性建筑景观。[3] 巴黎凯旋门
(一)有意为之的纪念碑
1903年,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学家、建筑遗产保护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阿洛伊斯·李格尔(AloisRiegl)在其著名的《现代的纪念碑崇拜:其起源与发展》中,将这种纪念碑称为“有意为之的纪念碑”。
各种原本就被当成特定崇拜对象和崇拜场所而建造的神像、祭坛、玛尼堆、神庙、教堂、寺庙等,也都是有意为之的纪念碑,即“内圣外体”的符号性纪念碑(symbolicmonument)。其最初的建造意义、人们要纪念和崇拜的对象在于特定的“内圣”,而不是物质材料构成的“外体”“外体”只是“内圣”的符号性工具、载体和媒介,本身并不重要。即便人们为了最初或变化后的纪念和崇拜目的,以完全不同材料或形式翻新、重建这种纪念碑的肌体,其符号性内圣意义仍旧不变,甚至更强大。例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就其建造初衷而言,主要是为了彰显圣彼得的安葬之地,颂扬他的功业、天国的荣耀和教廷的权威,大教堂本身仅是外体,并非供人纪念的纪念碑。因此,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觉得4世纪所建的老圣彼得大教堂不再能强烈表达这种符号性内圣含义时,就毫无痛惜之情地拆除了已存在一千多年的老圣彼得大教堂,以完全不同的规模、形式和风格重建出了人们如今所见的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