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为绢本设色,画卷徐徐展开,只见狭长的漕运河道首先映入眼帘,河道上漕船穿梭,河道两岸桃红柳绿,田园、农舍、店铺、寺庙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商贾、官吏、船工,一派繁忙景象,整幅画卷竟然长达6.8米,内容洋洋洒洒。画卷的引首篆题“潞河督运图”。潞河又称北运河,督运,是指官员在河道中督察繁忙的漕运秩序,也就是说,这是一幅记录清朝乾隆年间潞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的画作,《潞河督运图》的卷尾处,有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朱启钤先生的题跋。文中说:“《潞河督运图》,意味尤近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作,允为国家重宝。” 两幅画卷同样气势恢宏,风格写实细腻,《清明上河图》长约5.28米,画卷上人物近千个,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画中每个人物、景象,都安排得疏密有致,恰到好处。《潞河督运图》长约6.8米,绘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各类船只共64条,图上河道两岸还有码头、衙署、店铺、银号、酒肆、民宅、粮仓等各种建筑,可谓琳琅满目,此外,《潞河督运图》中各种人物共计820人,极富生活气息。同为巨幅画卷,《潞河督运图》与《清明上河图》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清明上河图》绘制于北宋宋徽宗时期,内容描绘的是当时的都城汴梁的繁华景象,汴梁地处黄河边,最重要的河流就是汴河,汴梁的街巷很多都是沿汴河修建,汴河两岸是汴梁最具代表的景致,张择端就以汴河为背景,创作了这幅《清明上河图》。《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乾隆年间,展现的是潞河及两岸的热闹景象。
潞河具体指的是从北京通州北关闸为起点,一直通到海里,这段河道就叫潞河。潞河,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的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看,河道各种船只有的扬帆离岸,有的落帆停泊码头,拉纤的,卸货的,推小车的,清晰可辨。岸上的古通州城内,仓库、商号、酒肆林立,既有京东商贸中心的繁荣气象,又有水陆教会枢纽、民生百态的真实写生,不愧是一幅反映运河漕运经济的艺术杰作。
《潞河督运图》展现的是乾隆年间天津画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潞河督运图》长卷,据藏者考证是乾隆间江萱所画。画卷描绘了潞河尾闾天津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和民俗民风。《潞河督运图》为绢本设色,高41.5厘米,长680厘米。纵观全图,大气磅礴,流水行云,整幅画面以督运官舫为线索,以盐坨春季开坨为核心,向左右两侧展开。用细腻的写实手法描摹了自钞关浮桥到海河紫竹林村约十余里的两岸景物。根据画卷视角,可以想见作者应该是站在卫城鼓楼或东南角角楼上,分别向北、东、南三个方向极目观望,目力所及就是图中的实景。图中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64只,官吏、商贾、船户、妇孺、盐坨杂役等八百二十余人。人物形态各异,极富生活气息,两岸码头、衙署、店铺、酒肆、民居等琳琅满目,不失为现实主义的巨作[1] 。
潞河也称北运河,上达北京,下通天津,与南运河交汇于三岔河口。经大运河可达杭州,经海河可至渤海。潞河曾是京都生命之河,自元代始“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莫不仰给于江南”。盐、茶、米、粟、麻、丝,殿堂之需大木、金砖、油漆,都得靠南方用船运来。无论海运还是河运,都必须在直沽转驳启运,其中漕粮大部分沿潞河北上至通州进京。长芦漕盐则交付海河东岸盐坨收贮,由盐关厅分拨各省及京中军民所需。